最新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精编
日积月累
杜甫劝吴郎 杜甫是个大文豪,还是一个忧国忧民、心地善 良的人。他的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隔壁的一个寡 妇常来打枣,他从不干涉。后来,他把草堂让给 了吴郎。不料,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了 篱笆,防备那位妇人来打枣。 杜甫知道后,便写了一首诗,劝告吴郎说: 那位妇人无依无靠,要不是穷得万般无奈,是不 会来打枣的。她打枣的时候肯定心怀恐惧,所以 不但不应该干涉,还应该表现得亲善些,让她安 心啊!
• 诗歌赏读
饮后戏示弟子
唐.白居易
先生馔酒食, 弟子服劳止。 孝敬不在他, 在兹而已矣。
第二单元 仁爱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着孔子对 人的理解与尊重。所谓“仁”,就是尊重 人,关心人,体贴人,呵护人。仁爱如同 普照大地的阳光、滋养万物的雨露,为我 们的世界带来了美好与和谐。但愿“仁” 的种子能够播撒人间,无处不在。
日积月累
子产惠人 一个寒冷的冬天,郑国大夫子产乘车去 郊外。路上,他看见几个农夫在寒风中行走,冻 得瑟瑟发抖,就让车夫把他们送回了家。 还有一次,子产外出巡视,看见河上没有 桥,人们都艰难地蹚着水过河。子产便车夫把车 子拉到河中当桥,让人们从车上通过。 子产当政的时候,十分爱护百姓。他去世 后,老百姓十分感激他的仁爱,都非常怀念他。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五册
国
学
目
• • • • • • • • • • • • • 第一单元 孝敬 第一课 孝为根本 第二课 无违为孝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克已复礼 第四课 仁以为已任 第五课 推已及人 第六课 不违仁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忠 第八课 课信 第九课 课宽 第十课 课恕
录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君子 安贫乐道 坚贞刚毅 君子风范 君子与小人 交友 四海之内皆兄弟 乐多贤友
诗歌赏读
伤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第一单元
孝 敬
世间所有的父母,自从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劳碌,从年轻力壮,直到垂 垂老矣。看着父母日渐老去的容颜,我们心灵深 处顺从父母、尊敬父母、奉养父母的情感,被不 断地激发出来——这就是孝。孝是我们民族文化 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
第一课 孝为根本
• 经典诵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 而》
诗歌赏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唐)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四课 仁以为己任
经典诵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 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日积月累
古代的丧礼 鲁昭公的母亲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他就让 大臣准备弓箭、马匹,要外出打猎。为母亲送葬 时,他的脸上也没胡表现出哀伤的神情。看到这 种情形,有人说:“鲁国必将越来越衰弱!” 原来,在古代,如果父母去世,子女要遵照一 定的礼仪送终守孝,比如面容悲戚,不听音乐, 不喝酒,不吃肉,不住好的房屋,夫妻分开居住 等。 鲁昭公安葬母亲不遵循礼仪,鲁国的大臣们也 不劝谏,百姓也不反对,这说明鲁国的礼制已经 不起作用了,人心已经涣散了,所以鲁国一定会 越来越衰弱。
诗歌赏读
赠萧瑀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第五课 推己及人
经典诵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 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乡党》
日积月累
晏子谏景公 一年冬天,大雪下了好几天还没有停。齐景公披着白 色的狐皮大衣,坐在宫殿的台阶上赏雪。 这时,晏子正好进宫来拜见景公。景公说:“真奇怪 啊!大雪一连下了几天,天气竟然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我听说古代贤德的 君王,吃饱的时候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有人在受 寒,安逸的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苦。现在,君王似乎不知 道民间的疾苦啊!” 景公说:“你说得对!我确实没有想到百姓的疾苦。” 于是,他下令拿出很多衣物和粮食,发给饥寒交迫的百姓。
第三课 克己复礼
• 经典诵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颜渊》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 诗歌赏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 经典诵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 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 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里仁》
• 日积月累
百里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对父母十分孝顺。 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 有一次,他听说百里之外的米很便宜, 就跑去买了背回来,做给父母吃,自己却 还是用野菜充饥。 父母死后,子路做了大官。每当吃着丰 盛的饭菜,他总是慨叹说:“现在父母去 世了,我想再为父母去背米,已经是不可 能了!” 是啊,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 养而亲不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