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医科)全套课件
2017/8/3 6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的以脑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特点的变 质性炎。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HIV选择性破坏TH细胞,引起细胞免疫 缺陷,在疾病晚期出现致命的机会性感 染和机会性肿瘤。
2017/8/3
7
第一节结核病
一、结核病概论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 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 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 结核杆菌分人型、牛型、鼠型和鸟型, 人结核病主要由前两型引起。结核杆菌含有三种 成分: ⑴脂质 与细菌毒力有关。特别是糖脂中的索状因 子、腊质D,前者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 走、与肉芽肿形成有关,后者能引 起强的变态反应。
2017/8/3
20
2017/8/3
结核病渗出性病变
21
2017/8/3
结核性肉芽肿
22
2017/8/3
23
★坏死为主的病变 在结核菌数量大, 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 强烈的情况下,病变组织发生干酪 样坏死。干酪样坏死物呈浅黄色, 均匀细腻,质地松脆似奶酪样。镜 下,细胞坏死、崩解、呈一片红染 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2017/8/3 8
⑵蛋白 具有抗原性,与脂质结合后能使 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 中毒症状,并在结核结节形成中发挥作用。 ⑶多糖类 可引起局部中性白细胞浸润, 并可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三、传染源 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
2017/8/3
9
索状因子
糖类 脂质 磷脂 TB 蛋白 多糖类
2017/8/3 15
增生为主的病变 (结核性肉芽肿) + - 变质为主病变 (干酪样坏死) + 渗出为主病变 (浆液和纤维素性坏死)
+为机体免疫力增强或变态反应减弱 -为机体免疫力减弱或变态反应增强
2017/8/3
16
2017/8/3
17
2017/8/3
结核性肉芽肿
18
2017/8/3
19
2017/8/3
4
内容升,以肺结 核病最多见。 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 核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变化、播 散途径上均不相同,但全身各器官结核病 的病理诊断均以发现典型的结核结节为依 据。
2017/8/3
5
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为特点的增生性炎。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增生、 坏死、溃疡、愈合为特点,因而又称之为肠伤寒。 伤寒小结也具有诊断意义。 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黏膜纤维素性炎, 以直肠、乙状结肠病变最显著。中毒性痢疾则以 中毒性休克为临床特点,肠道病变轻微,以小儿 多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 脊髓膜化脓性炎,以蛛网膜下腔形成脓液为特点。 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起病急,迅速发生休克、 DIC,脑膜病变轻微。
病理教学幻灯片
2017/8/3
1
课件目录截图
2017/8/3
2
传染病
2017/8/3
3
引言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所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常有 一定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侵入门户、 并多定位于一定的组织和器官。 传染病 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的数量 及其毒力大小、机体的反应性。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对传染病的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2017/8/3 14
★渗出为主的病变 在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 体抵抗力低下,细菌数量大,毒力强,或变 态反应较强时,表现为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 炎,此型结核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 等处。 ★增生为主的病变 当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或 人体免疫力较强时,则发生以增生为主的变 化,形成具有一定诊断特征的结核结节。单 个结核结节不易看到,三四个结节融合起来 才能看到。其境界分明,约粟粒大小,呈灰 白色或浅黄色。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常见 干酪样坏死,周围绕以呈放射状排列的类上 皮细胞和一些 Langhans巨细胞、纤维母细 胞、淋巴细胞。
2017/8/3 12
Tcell TB抗原
致敏 Tcell
分裂、增殖、 释放淋巴因子
巨噬细胞趋化因子 巨噬细胞聚集因子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巨噬细胞激活因子 TB生长抑制因子
使TB 局限 激活巨噬细 胞,杀灭吞 入的细菌
2017/8/3
13
如结核杆菌生长抑制因子能通过巨噬细胞 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内结核杆菌的繁殖而获 得免疫。结核结节的形成就是上述各种反 应的具体形态表现。 机体对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 在结核病的发病学上起着主要作用。免疫 反应和变态反应常同时发生并相伴出现。 六、 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基本病变为变质、渗出和增生。但也 具有区别于一般炎症的相对特殊病变,即 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
2017/8/3
24
2017/8/3
干酪样坏死
25
上述三种病变往往同时存在,而 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并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渗出性病变可转 化为增生性病变,甚至坏死性病变; 增生性病变亦可转变为渗出性病变、 坏死性病变。
2017/8/3
26
七、结核病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 ★转向愈复 ⑴吸收消散 :是较小的渗出病变愈复的主 要方式,渗出物经淋巴管、血管吸收,使 病灶消散。 ⑵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 :较小的干酪 样坏死及未被吸收的渗出性病变可以通过 纤维化形成瘢痕愈合。较大的干酪样坏死 灶,则发生纤维包裹,中心坏死部分发生 钙化。钙化灶内仍有残存结核杆菌,日后 有可能复发为活动性病变。
2017/8/3 11
目前一般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 细胞免疫为主,即T细胞起主要作用。在受 到结核菌的抗原刺激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的 淋巴细胞。当再次与结核杆菌相遇时,致敏 的淋巴细胞很快分裂、增殖,并释放各种淋 巴因子,如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聚集因子、 移动抑制因子和激活因子等,这些因子可使 巨噬细胞移向并集聚于结核杆菌处,限制结 核杆菌的扩散,同时激活巨噬细胞,使吞入 的细菌更易被水解、消化和杀灭。此外,激 活后的T淋巴细胞还可释放其他淋巴因子加 强这一反应。
腊质D(waxD)
2017/8/3
10
四、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少 数病人可因食入带菌的食物经消化道感 染,细菌经皮肤伤口感染者极少见。 五、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 ⑴感染的菌量及其毒力的大小。 ⑵机体的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 ⑶结核菌所致的变态反应,属Ⅳ型变态 反应,结核菌素实验就是这种反应的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