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全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全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全项检测各项的临床意义
1、DNP抗体:
对人血清中与SLE相关的抗脱氧核糖核蛋白(anti-DNP)抗体进行定性。

几乎所有活动期的SLE均可检出此种ANA,多种自身免疫病时此种抗体检出率也达20~30%。

[局限性]
①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患者及各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在
SLE玻片上也可能产生凝集反应。

②象肼苯达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以及抗惊厥药物所引起系统性红斑
狼疮综合症。

③污染的、血脂高的或明显溶血的血清可能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④极高水平的抗体会影响凝集反应程度。

2、ANA抗体:
ANA抗体是以细胞的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对SLE等自身免疫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SLE初诊阳性率为91.4%,活动期可达100%(内科学讲SLE中约80~95%病例ANA呈阳性),多次检测ANA抗体阴性可排除SLE。

ANA抗体阳性的其它疾病:肝脏疾患、溃疡性结肠炎、巨球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淋巴瘤、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贫血、恶性贫血、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血管炎、结核等。

ANA抗体阳性与激素的关系:SLE病人用激素治疗后,ANA变化37.5%转为阴性,而62.5%的病人虽然阳性但效价大大降低。

ANA抗体滴度:SLE 92.5% ANA在1∶40以上,活动期在1∶160以上(1∶60 ~ 1∶2560之间)。

SLE以外疾病78%在1∶10左右,其它结缔组织病的ANA滴度都在1∶80以下。

3、as-DNA:
抗DNA抗体检测是诊断SLE的特异性较强的试验,高滴度的DNA 抗体几乎仅见于SLE病人。

as-DNA抗体的特异性较差,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其它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检出。

DLE等未见阳性。

抗DNA抗体同SLE患者病情变化有关:首都医院测得活动期SLE 病人阳性率为93%,非活动期阳性率则为7%。

狼疮肾炎恶化时,抗DNA
抗体上升,病情好转时抗DNA抗体下降或正常,故检测DNA抗体可作为观察SLE病人疗效的指标。

对免疫抑制剂作用的影响:对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可使抗体效价下降,阳性率检出率降低,目前免疫学技术是最好的检测之一。

DNA抗体和其它抗体的关系:SLE并发肾炎是抗DNA介导的一种免疫复合物病,合并检查Sm抗体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另外检测其它ENA抗体、类风湿因子(RF)等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4、RNP抗体
SLE的特点是多种抗体同时存在,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体内存在ENA 抗体(ENA为可提取性核抗原的简称,有10多种,以RNP、抗Sm、抗Ro、抗La抗体四种多见),RNP抗体在SLE中阳性率为40%左右,混合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几乎都有高滴度抗RNP抗体,认为RNP抗体阴性可作为排除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的一项指标,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的阳性率通常可达95~100%,且效价甚高。

RNP抗体可见于其它疾病:风湿病患者、SLE、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皮肌炎患者阳性率约为10~50%,抗RNP阳性的SLE 患者雷诺氏现象和手肿胀者较多。

RF阳性的也较多,但肾脏发生病变的少,预后较好。

5、抗Sm抗体:
抗Sm抗体主要见于SLE及其重叠综合症,可作为SLE标志抗体,但其阳性率较低,检出率为21~30%,关于Sm的临床意义众说纷纭,或认为Sm阳性的病情较轻,或认为与病情无关,其它有人报告抗Sm阳性的SLE患者雷诺氏现象频率较高,初诊时蛋白尿阴性,但病程可发生肾脏病变,常伴有低补体血症,预后不良。

6、抗SS-A、抗SS-B
抗SS-A、抗SS-B为SS(干燥综合症)的特异抗体,抗Ro
(SS-A)和抗La(SS-B)抗体常伴随干燥综合症同时出现。

在SLE中阳性率为30~40%。

在SCLE中阳性率为63%。

由于该抗体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狼疮中几乎均能查到该抗体。

类风湿阳性合并干燥综合症抗La/SS-B抗体在SLE中阳性率为10~20%。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