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㈠、工程简述
1、工程名称:北京路北延(安米公路-青湖开发南区)道路新建工程第一标段
2、建设地点:北京路北延(安米公路-青湖开发南区)
3、工期要求:开工日期:2013年8月01日,竣工日期:2013年10月30日
4、质量要求:整体工程质量验收一次性合格
5、工程概况:北京路北延(安米公路-青湖开发南区)道路新建工程南起安米公路,北至青湖开发南区,路线全长3.9Km。
其中北京路北延长3.6Km,连接段长0.3Km。
本项目为北京路北延(安米公路-青湖开发南区)道路新建工程第一标段,道路桩号为K0+000-K1+400,长1400m。
㈡、技术要求
1、技术标准
⑴、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60Km/h;
⑵、荷载标准:城-A级,路面结构计算荷载BZZ-100KN 型标准车;
⑶、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
2、施工及验收规范
⑴、《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建部分)建标[2000]202号
⑵、《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⑶、《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⑷、《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⑸、《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2-96)
⑹、《联锁型路面砖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79-98)
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XJJ031-2006)
㈢、设计内容
1、道路工程
⑴、道路平面设计:北京路北延(安米公路-青湖开发南区)道路新建工程南起安米公路,北至青湖开发南区,路线全长3.9Km。
其中北京路北延长3.6Km,连接段长0.3Km。
平面线形共设3处圆曲线,半径均为1000m,不设超高和加宽。
⑵、道路纵断面设计:现场地势较为平坦,道路填高控制在0.7m左右,道路纵坡设计均满足路面排水道路纵坡不应小于0.3%的要求。
道路全线最大设计纵坡6.0%,最小道路纵坡0.3%;最小凹曲线半径1500m,最小凸曲线半径1800m。
最小坡长150m。
⑶、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设计红线宽度为69m,设置双向8车道,中央机动车道宽31m,两侧依次为8m宽绿化带+4.5m 非机动车道+3m宽绿化带+3.5m人行道。
⑷、路面结构设计:
①、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5cm中粒式沥青
玛蹄脂碎石面层(SMA-16)+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8cm沥青碎石(AM-25)+1cm下封层(ES-3型)+3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水泥含量4%)+30cm天然级配砂砾垫层。
②、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2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水泥含量4%)+20cm天然级配砂砾垫层。
机动车道两侧安装规格为15×38×74.5cm本色立缘石,外侧浇筑C20混凝土靠背,安装后的立缘石高出路面18cm。
立缘石内侧安装12×30×37cm本色平面石。
平面石底部铺1cm 厚M7.5水泥砂浆找平。
③、人行道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6cm人行道花砖(细砂灌缝)+3cm砂垫层+15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水泥含量4%)+20cm天然级配砂砾垫层。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两侧安装规格为10×20×49.5cm本色平缘石,安装后与路面平齐。
背部现浇C20混凝土靠背。
⑸、沥青路面材料技术要求:
①、上面层SMA-16采用SBS改性沥青,粗集料采用玄武岩碎石,添加剂为路用聚酯纤维稳定剂及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掺量为沥青混合料重量0.1%,木质纤维素掺量为0.3%。
纤维质量符合交通部《路桥用材料标准九项》(JT/T533-2004)中的技术要求。
②、沥青面层中基质沥青选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
号为90号。
③、下封层采用稀浆封层,沥青采用改性乳化沥青BCR,矿料级配选用ES-3型。
④、水泥稳定基层顶喷洒的透层油采用乳化沥青PC-2,其用量宜为1.2L/m2。
沥青层之间洒粘层油,采用改性乳化沥青PCR,PC-3型,撒布量为0.6L/m2。
⑹、路基设计:填方路基边坡采用1:1.5,挖方路基边坡采用1:1。
全线绿化带自立缘石顶面向下44cm范围内原状土需清除。
两侧50cm路肩横坡向外为2%。
⑺、防渗膜设计:由于道路沿线土质主要为黄土状粉土,为减少绿化带灌溉和两侧农田灌溉用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在机动车道两侧及人行道外侧竖向设置防渗膜,防渗膜选用聚丙烯34丝防渗膜,埋深180cm,机动车道上铺设与立缘石平齐,人行道上铺设与平缘石平齐。
⑻、公交停靠站:道路全线共设置4对公交停靠站。
停靠站采用路侧式,站台宽3,站台长3m,采用人行道花砖铺砌。
停靠站平均间距按1Km控制。
⑼、人行过街及无障碍设计:
交叉口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划人行横道标线,中央行人二次过街处设置安全岛,安全岛最小宽度2m。
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要求,在过街路口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上下边缘及公交车站均设置提示盲
道,盲道砖宽60cm。
为确保行人通行空间,避免车辆进入人行道,在人行过街缘石坡道处设置分隔柱,分隔柱外露60cm,采用D114×4热镀锌钢管,管内及基础浇筑C20混凝土,分隔柱间距1.3-1.5m。
分隔柱表面刷高强级黄黑反光膜,顶盖涂黑色油漆。
⑽、路面排水设计:道路外侧设置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多箅雨水口,C25混凝土砌块砌筑,深1.0m,外壁用1:2水泥砂浆抹面2cm。
雨水口用D200、D300钢筋混凝土(Ⅱ级)排水管与新建雨水管道连接。
雨水箅采用重型球墨铸铁材质。
2、涵洞设计
本标段新建3座D1000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与道路正交,桩号分别为K0+042、K0+295、K0+490。
圆管涵采用D1000钢筋混凝土(Ⅱ级)管,承插式柔性橡胶圈密封接口。
管涵基础采用50cm厚3:7灰土回填夯实,浇筑20cm厚C20混凝土垫层+180°C20混凝土基础。
圆管涵进出口设计为一字端墙、锥坡,采用C30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端墙和圆管外表面刷两道沥青冷底子油+沥青胶泥涂层防腐。
3、渠道顺接
K0+042新建圆管涵进出口与原渠道顺接,其中进口段顺接长度为33m,出口段顺接长度为24m,按照原渠道设计,采用C30混凝土预制渠板拼装,上口宽1.8m,底宽1.0m,深0.8m。
4、预留管线通道设计
为减少后期道路开挖,在道路沿线各交叉口附近预留过路管线通道,具体桩号为:K0+036、K0+538、K0+623、K1+113、K1+270、K1+384,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70cm。
管线通道采用2根D1000钢筋混凝土(Ⅱ级)管,承插式柔性橡胶圈密封接口,20cm砂石垫层+180°砂石基础。
通道两端砌筑C20混凝土砌块3.9m×2.0m矩形检查井,砌筑水泥砂浆标号为M10,井内安装爬梯,井盖采用高强树脂重型井盖。
井内外壁用1:2水泥砂浆抹面2cm。
井外壁刷两道沥青冷底子油+沥青胶泥涂层防腐。
5、预埋钢套管设计
与管线通道并排预埋4×D159(D219)壁厚4.5mm镀锌钢套管,套管中预穿8号铁丝,长度为套管长度加4m,钢套管覆土厚度不小于70cm。
㈣、设备安装、材料说明
道路中使用的水泥稳定砂砾级配、沥青混合料均采用定点集中厂拌。
施工中采用的不同标号的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
所有进场的成品材料必须“三证齐全”,并经过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按规定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㈤、施工范围要求
1、土方施工,以机动车道加两侧绿化带47m宽范围内施工;
2、道路施工,以机动车道范围内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结构不在此次施工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