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复习题

疑难热点问题分析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呢这里首先要明确,人们的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而绝非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

这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是不能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

其次,又要承认我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并不否认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

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与空间。

而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所以人们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其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双重关系犹如社会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关系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

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也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四、知识运用与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及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C生产方式中去寻找D上层建筑中去寻找4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精神属性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9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0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A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一致B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C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D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参考答案:1D2A3C4D5A6C7D8D9A10C)(二)多项选择题及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A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B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C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D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E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3生产关系包括()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4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原理,告诉我们()A社会规律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B社会规律是自发形成的C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人的自觉活动D能否实现主体目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E对社会发展具体模式的选择可以超越主客观条件5人类社会是()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C是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D精神的产物E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6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其表现有()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B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C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D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不需要人参与而自发地起作用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揭示和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进程和趋势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D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8社会历史的发展()A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B是直线式连续发展的C要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实现D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E其曲折发展的辩证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是互不相容的9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10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说()A只要先进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了B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C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D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E需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参考答案:1BCE2BC3ACE4ACD5ABE6ABCE7ABC8 ACD9CDE10BCDE)(三)主要概念解释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肯定人口因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反对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决定力量的人口“决定论”。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二者的辨证统一,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应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