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
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
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
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
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
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
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
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
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
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
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
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
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
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
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我发现十一学校有个与众不同的《学校行动纲要》,这个“行动纲要”与一般学校的发展规划有何不同?你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着眼于行动的“纲要”?李希贵:很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是为了明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我们制定的《学校行动纲要》则是彰显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
是要解决为什么做事和如何做事的原则问题,也就是要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明确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如何定义失败,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各个领域的价值观,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有所遵循。
制度管理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
事实上,如果我们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要求全部靠制度来管理,推行所谓“全覆盖”、“无缝隙”管理,那就很有可能造成组织的“窒息”,人们很容易缩手缩脚,创新也就难以实现。
再说,社会在发展,学校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很难为变化了的形势预先准备好所有的制度。
应对新的变化,需要处在每一个岗位上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大胆决策,而这些自己的判断又必须与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文化价值相一致,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组织内部提供这样一个行动纲要。
记者:《学校行动纲要》的制定,是不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李希贵:是的,十一学校建校已经有59个年头,在59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与其他名校一样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传统。
如何使这些富有价值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融入《学校行动纲要》,就成为摆在今天“十一”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这与学生的穷富、课程几乎毫无关系;与特别的课程、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名誉校友或是这所学校是否联网无关。
是什么造就一所好的学校?无论她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教会的还是非教会的、特许的还是普通的,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
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我很欣赏菲利普的这一观点。
所以,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个骨干会议上,就和大家一起寻找学校的成功基因,我们提取了学校发展历史的七大成功基因,那就是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其中尤其感觉到,一位善于创造和发现机遇、心无旁骛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对我本人也是一个鞭策。
在第二年的教代会上,我们又通过集体智慧,梳理出了学校发展历史上被普遍认可的20条文化与价值观。
譬如,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实施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这些价值观源于学校历史的长期积淀,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高度,也规范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就成为《学校行动纲要》的基础。
不过,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荣耀是不会有所作为的,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文化假设,并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
于是,在2009年暑期的学校骨干会议和秋季的教代会上,全校教职员工集思广益,形成了《学校行动纲要》。
《学校行动纲要》共分15章100条,对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均明确了我们的文化定位。
很多老师说,这是十一学校的小宪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学校行动纲要》中寻找依据,寻找力量。
譬如说,学校如果制订或修改任何一个评价方案,都必须遵循《学校行动纲要》第十三章“评价”中确定的价值观: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评价要以结果为导向,注重业绩———教师的业绩,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团体必须通过评价认清那些穿着闪亮的鞋子,却怎么也走不快的人;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评价必须立足于评价团队,优秀的评价体系是最佳的整合机制,没有评价的综合,团体就不可能综合起来;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遵循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会产生出一些违反管理本义,或者自相矛盾的评价制度。
同时,这个纲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纲,它在题目中就标注着“行动”二字。
因为我们知道,学校工作不能浮在云间跳舞,必须贴在地面行走。
所以,你会看到,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有关乎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八大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又有100多条量化指标,只有完成这些指标,才能逐步接近学校的愿景。
因而,这也是一个指标很硬的战略计划书。
给学生装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记者:十一学校设计了中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这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显得很“另类”,为什么你们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做这样一件事情?这似乎更应该是大学的职责啊!李希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其实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已。
我们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
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他自己期盼成长并愿意为之付出汗水的时候,成长才有可能。
所以,我们提出,给每一位学生装一台主动成长的发动机;找到学生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
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确立目标。
确立人生目标,必须首先从认识自己开始,我们帮助学生从个性、志趣、特长,到多元智能、情商、财商等方面了解自己。
还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特别是要系统地让他们进行职业考察———我们把从业人员最多的近30个行业作为重点,开发出了学生职业考察课程,每一种职业由一位老师担任考察顾问,在每一个学年里安排4次考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与。
第二,职业阅读。
当学生通过考察对某一职业比较认可的时候,我们还要他至少读两本书,一本是介绍本行业的入门书,一本是从事本行业的名人传记。
第三,结交同道。
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交两位朋友,一位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另一位最好是研究本行业的专家。
第四,实践体验。
学校开辟了职业体验基地,如广告公司、学生电视台、HCC网站、动漫传媒中心、咖啡厅、汽车设计、服装设计、烹饪等,寒暑假则到校外基地体验,同学们在体验基地挂职锻炼,亲身参与职业体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我们也建议学生在自己选定的这个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义工服务,以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体察。
经过这样几个步骤,我相信大部分高中生应该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大致的规划,并知道要实现这个规划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在职场上,人们喜欢说一句话: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是改变目标,却不改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