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师阅读版)课题推进方案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侨香学校一.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行为、过程以及学习结果。
当然,学生不是孤立的,学生与教师是一对概念,因此,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要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必先有教师对教学的深度设计。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教”的目的。
二、深度学习的性质主动的、有意义的、学生自主操作内容、参与教学过程的。
三、深度学习的特征如何判断发生了深度学习?1、联想与结构能够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调动、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全身心(思维、情感、态度、感知觉)投入到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挑战成功的成就感。
“探索”、“发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学科的思想方法与他人(教师、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沟通,体会合作在学习中的价值与意义。
体会学科的价值、学习活动的意义以及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成长本质与变式。
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全面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联系。
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列出正反例(如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反例)来说明学科知识的本质迁移与应用。
能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四、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1、内容: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聚焦课标整体把握学科体系与关键教学内容,梳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经过设计的、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
2、过程:整体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据学科主题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活动的意义与目标,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领会学科蕴含的思想方法。
3、氛围: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氛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设计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学习任务。
知晓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4、评价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地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依据反馈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要学什么“深度”的内容?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达成什么“深度”的目标?期望学生从单元主题学习中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深度学习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以“学生将会理解……”的陈述形式或以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加以表达,如“文学中不同体裁的异同是什么?”等;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指向学科本质。
期望学生掌握反映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关注学科专家的工作机理,如,生物学科中单元学习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那么单元深度学习目标就是“学生能理解生物学家如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指向“高级”思维能力。
“学生将理解民主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关系”,要比“了解美国权利法案及其影响”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能够创建一个简单、功能齐全的用户界面,用来收集数据并将其传输进数据库”,比“定义和描述数据结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表达具体明确。
如,“学生应能利用资源和提供的材料来正确分析电子表格中的数据”。
国家课标学年总目标,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活动目标1,体现系统、公开活动目标2 活动目标…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目标?方向应具体、明确: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习的核心概念、过程、技能等。
应关注高级思维能力提升应重“学”的目标应系统。
目标系统有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认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与单元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密切相连,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
“深度”学习目标明确表达了单元主题学习完成之后,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学科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如,“通过研究机械设备,学生将理解力学原理,并能据此解释指甲钳这类日常用品的工作机理”。
五、如何实现“深度”的目标?(一)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深度”的?与深度学习目标相契合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考虑学生多种学习倾向。
(二)为什么这样的活动是有深度的?有助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和真实水平,了解学生前提性知识和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看看他们如何做的。
有助于探究性的意义建构,形成高级思维教学中过于丰富的活动设计,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重学生参与但忽略了为什么参与,忽略了参与过程中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等。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性的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
六、如何评价我们已实现了目标?(一)如何评价我们已实现了目标?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有“深度”的?依据深度学习目标,学生能分析、综合、比较、联系、批判、假设、解释证明其观点关注过程、重在反思改进。
评价活动深度公开评价标准,深度学习活动开始前,应清晰明确地让每位学生都知道、理解评价的标准,并始终牢记以便随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例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检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
(二)为什么这样的评价有“深度”?持续的过程性评价,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及时对学习进行修正。
跟进性的指导,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支持。
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和问题所在,并积极地去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多元的评价方式,能够评估深度学习所要求的思维理解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修课程结构。
其目标是帮助学员获得实施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七、本次深度学习的主题与方式:第1天需求调查:现实起点,项目解读:改革愿景,理论框架第2天课例研修:实践范例第3天教学设计:方法与应用(学科)第4天行动计划:校本行动(学校)深度学习,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
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1、要学什么“深度”的内容?2、达成什么“深度”的目标?3、如何实现“深度”的目标?4、怎样确定学生实现了这些目标?针对这四个问题,深度学习也相应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和持续性评价。
这四个要素不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要素都会激活其它要素。
也并非程式化,您可以从任何一点入手进行教学的研究与设计。
八、深度学习的组成要素一、单元学习主题(一)是什么“单元学习主题”回答学生要学什么才能获得深度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指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
(二)为什么1、信息海量喷发造成学生认知负荷,需加以系统组织:我们期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期望内容全覆盖。
然而,脑工作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加工7+2 个组块的信息。
因此,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有组织的知识。
2、有组织、模式化的知识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迁移:学科分科愈来愈细化,同时,本学科教学内容严重割裂,当零散的知识堆积在学生头脑中时,学生很难持久记忆,更无法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在需要应用时顺利提取。
心理学“专家——新手”研究表明,专家围绕着学科的“大概念”,即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组织其深层的知识体系。
围绕“主题”把课程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模式化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吸纳新知识。
同时,又能够促进对知识全面深入地理解,有助于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太少。
3、应重“学”的目标:把“教”的目标等同于“学”的目标,忽视学生在自己原有经验和基础上想学什么、能学什么。
4、目标应系统:系统性表现在一是活动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确立整体、系统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目标结构,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二是应将认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三是目标应与单元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密切相连,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
(三)主要特征1、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前提知识、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等,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
最好以“学生将会理解……”的陈述形式或以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加以表达,如“文学中不同体裁的异同是什么?”等。
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
2、指向学科本质:深度学习目标期望学生掌握反映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关注单元学习主题的内容是什么(知识)、如何做(方法)、为什么(目的)、如何交流(形式),从而掌握学科专家的工作机理。
如,生物学科中单元学习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那么单元深度学习目标就是“学生能理解生物学家如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3、指向“高级”思维能力:深度学习目标追求理解、评价、迁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
如,“学生将理解民主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关系”,要比“了解美国权利法案及其影响”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能够创建一个简单、功能齐全的用户界面,用来收集数据并将其传输进数据库”,比“定义和描述数据结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表达具体明确:清晰说明希望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以及多少,达到何种程度。
如,“学生应能利用资源和提供的材料来正确分析电子表格中的数据”。
5、体现系统公开:应依据国家课标要求、学年课程总体目标,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学习活动的结果,形成目标结构。
目标将决定着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评价的内容及方式,与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相伴始终。
此外,需公开目标并在教学中经常提及。
九、深度学习活动(一)是什么“深度学习活动”,回答“如何学”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的问题,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性的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
(二)为什么1、有助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和真实水平:了解学生前提性知识和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看看他们如何做的。
2、有助于促进转变:无论是概念、技能、思维策略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和交往中主动探查出与新知识之间的差距和冲突,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