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有感《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二、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三、怎样用乘法表示。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汪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汪老师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汪老师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列法,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教学中符老师分三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是师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第二层次学生同桌同学互相讨论,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第三层次,学生自己看加法算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
这样,老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倒主体地位。
老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的5个3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
学生回答:4+4+4+4。
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
这时符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
“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汪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公开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虞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9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
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4、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虞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结题报告一、研究的基本信息学科:数学年级(册):五年级上册课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例结题报告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是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必要条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
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
但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更好的进行了融合,优化教学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与本节教学相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思考目标是“初步形成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目标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情感态度目标是“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二)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分析解读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行为动词中描述结果目标的是“会”、“掌握”“运用”,描述过程目标的是“经历”“体验”等,核心目标是“掌握长方体和正面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具体剖析如下:核心知识体系知识地位分析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学生经验情况行为要达到的表现程度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重点会、掌握观察、操作有平面图形的面的经验体验、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展开图重、难点会、掌握观察、操作无前备经验体验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般掌握观察、操作有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六个面)的计算重、难点经历、体验操作无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并应用不完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计算重、难点运用操作无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并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般体验观察有感性经验体验应用【教材分析】本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材提供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并总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由于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从“立体——立体中的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逐步构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数学模型,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长方体纸盒两个,长方体模型一个,完整正方体一个,5个面正方体一个,火柴盒式长方体的模型。
学具:练习纸2张,长方体模型同桌两人一个(长方体:10×6×4共25个) 【评价设计】1.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中的练习反馈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2。
3.通过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灵活运用表面积,完成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目标。
4.通过课堂中的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活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切入主题。
1.讲台上摆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师:熟悉吗?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2.(谈话)师:看来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我来考考你!(课件出示)一个标有长、宽、高的长方体图形,问:(1)你能求出它的前面的面积吗?(2)你还会求哪个面的面积?学生思考并回答,完成旧知的复习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完成学习新知的铺垫。
特别是对于提问学生每一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习后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得求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谈话)师:真不错,看来还真难不倒大家!我还想再考考你!(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你知道老师做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纸板吗?同学们,我们在在解决一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那就是求什么和怎么求(板书)。
想一想,要求用了多少纸板就是求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中如果出现了表面、面等词语可以继续问,师:(拿起一个长方体教具)哦,表面积,都包括那些面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师:刚才她指了几个面?(学生回答)师:是6个面,我们拆开看一看。
(教师将长方体纸盒拆开后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 师:数一数,是6个面吗?师:(用手指其中一个面)这是哪个面?这个呢!看来长方体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他的表面积!师: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师: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说的?翻开课本,大声读出最下面一行字!(学生齐读: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