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讲义及思考题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讲义及思考题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3.1 岩土中的空隙
空隙:void ,interspace ,space
地壳岩石中的空隙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按维尔纳茨基的形象说法“地壳表层就好象是饱含着水的海绵”。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化等)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a. 未固结的松散岩石中的孔隙;b.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的裂隙;c. 可溶岩石中的溶穴(隙)。

1.孔隙(pore )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

孔隙的多少,决定岩土储容水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还控制岩土滞留、释出和传输水的能力。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孔隙度(porosity )(n )––––指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即:
V
V n n = 式中:V n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
V ––––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n ––––孔隙度,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另外一个概念:
孔隙比(void ratio )(ε)––––指某一体积岩土内孔隙的体积(V n )与固体颗粒体积(V s )之比。


s
n V V =ε 因为V=V n +V s ,所以n 与ε关系为:n n -=
1ε。

应用时:
a. 涉及变形时(工程地质)→ε(采用孔隙比较方便);
b. 涉及水的储容与运动时(水文地质)→n (采用孔隙度方便)。

影响因素:
a. 分选程度:分选程度好,n 大;分选程度差,n 小;
b. 颗粒的排列情况:立方体排列时n =47.64%,四面体n =25.95% ;
c. 颗粒的形状:形状愈不规则,棱角愈明显,n 愈大;
d. 胶结充填情况:充填程度高,n 小。

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a. 饱和含水率:n =θs (θs 饱和含水率);
b. 抽水试验;
c. 形态学方法:成象、扫描→借助与计算机处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表3–1 松散岩石孔隙度参考数值 (单位%)
粘土孔隙度较高的原因:
a. 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构成颗粒集合体,形成较大的结构孔隙;
b. 粘性土中往往发育有虫孔、根孔、干裂缝等次生孔隙。

2.裂隙(裂隙crack ,fissure ,fracture ,小→大)和溶穴(溶隙:solution fissure ,vugular pore space )(详见12章,13章)
坚硬固结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岩石破裂变形产生裂隙。

裂隙按成因可分为:
a. 成岩裂隙––––岩石在形成时产生的裂隙(如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
b. 构造裂隙––––构造运动中产生的裂隙;
c.
风化裂隙––––风化作用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壳附近。

d. 卸荷裂隙––––因天然地质作用或人为工程活动减载卸荷形成的裂隙。

溶穴(隙)––––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空洞,这种空隙称为溶隙。

最常见的可溶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

关于溶隙:大的溶洞宽度数十米,高度数十米,长达几-几十km ;小的溶洞直径仅几毫米。

大小相差悬殊。

赋存于不同岩石中的地下水,由于其含水介质特征不同,具有不同的分布与运动特点。

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区分为三种类型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以后讲)。

3.2 岩土中的水
地壳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结合水
松散岩石颗粒表面、坚硬岩石空隙壁面→电荷→吸附水分子。

离固相表面越近,吸引力越大,自内向外逐渐减弱: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称为结合水。

这部分水被束缚于固相表面,不能在自身的重力下运动。

强结合水(吸着水):不能流动,但可转化为气态水而移动。

弱结合水(薄膜水):外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度。

2.重力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以外的水分子,受重力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在重力作用下运移的那部分水。

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能够自由流动。

井泉取用的地下水,都属于重力水。

3.毛细水(毛管水)
毛细力––––产生毛细现象的力。

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松散岩石中细小的孔隙通道构成
毛细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