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基础学之岩土中的空隙和水PPT(共42页)
水文地质基础学之岩土中的空隙和水PPT(共42页)
Kv
Vk V
连通性:总体上差,局部可以很好,形成溶穴含水系统。 找水就要找主干,但地质开采要避免碰到主干——暗河。
四、地下水分类
按含水介质(空隙特征)分: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Outwash sand and gravel in a gravel pit
Actual tortuous flow paths through the pore spaces
(1)粘土颗粒
• 粘性土:土体颗粒直径﹤0.005mm • 粘土由于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颗粒表面常带有电荷,所以连结力强 • 粘粒在悬浮推移互相接触时,就会连结起来形成“粘粒团” • 细小粘粒团构成颗粒集合体,可形成比颗粒自身还大的结构孔隙 • 集合体与集合体结合构成粘性土的沉积结构特征。
(2)粘土孔隙
3. 岩土空隙的描述:形状、大小、多少、分布规律和 连通性。
4. 岩土空隙的水文地质分类:松散岩土中的孔隙、坚 硬岩石中的裂隙、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岩土中的各种空隙
分选良好, 排列疏松的砂
分选良好, 排列紧密的砂
具有结构孔隙的 粘土
经过压缩的粘土
具有裂隙的岩石
具有溶隙及溶穴的 可溶岩
一、孔隙
1. 概念: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土颗粒之间或颗 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 种类:溶孔(压水试验,石灰岩的微空隙), 溶蚀裂隙,溶隙,地下暗河。
4.特征
描述量 形状
大小 多少 分布规律
连通性
有方向性 极不均匀 KV 极不均匀 总体差,局部可以很好
形状:有方向性,主要在裂隙基础上进一步溶蚀而成,所以具 有裂隙特征。
大小:极不均匀,暗河,主干溶蚀形成。
多少:岩溶率 分布:极不均匀(保留了裂隙特征)
➢ 颗粒分选程度: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分选程度不好,大颗粒
孔隙被小颗粒充填,降低孔隙。(分选程度是指颗粒粒度的均匀程度, 土力学中也称不均匀系数。)
➢ 颗粒形状:越不规则,越疏松,孔隙度就越大。 ➢ 胶结充填:孔隙被胶结充填,孔隙度减小。 ➢ 对于粘性土,还与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有关。
粘性土的孔隙与孔隙度
粘性土:蜂窝、絮状结构,如同海绵
• 结构孔隙:集合体与集合体、粘粒与粘粒之间的孔隙。 • 次生孔隙:虫孔、根系孔、干裂缝等。
松散岩石孔隙度参考数值(据弗里泽等,1987)
岩石名称
砾石
孔隙度变化 25%-40% 区间
砂 25%-50%
粉砂 35%-50%
粘土 40%-70%
注: (1)与粒径的关系不是粒径愈大则孔隙度愈大 (2)孔隙度超过最疏松排列的47.62%,达到70%
不均匀
总体:不好
局部:好,主干断裂
大小:大的有构造断裂带,小的要用显微镜看。具有级次,大构造-。
连通性:总体上不好,局部可能很好,形成裂隙系统。找水,局部裂 隙,最好找在最大断裂带上,主干断裂, 裂隙含水系统。
多少:裂隙率。线裂隙率:与裂隙走向垂直方向上单位长度内裂隙所 占的比例。 面裂隙率,体裂隙率。野外研究裂隙时应注意测定裂隙的方 向、宽度、延伸长度、充填情况等,这些影响水的运动。
2. 分布:最新沉积、新生界、主要在第四系沉积层中的碎 石土、砂土、粘土等,其次是胶结不完全的第三系或中生界部 分地层。如河边砂砾中存在的孔隙。
3. 特征:
描述量
多少 n
形状
大小 分布规律 连通性
不具有方向性 小而均匀 均匀
好
多少:
度量指标:孔隙度(n)
(1)概念: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
比例。
n Vn 100% V
(2)研究意义(作用):影响岩石储容地下水的能力的大小。
(3)测定方法:
砂、砾等松散岩土一般用注水方法,粘土遇水膨胀不能;
容重-比重法:细砂,先测岩土的容重r、比重
n(1r)10% 0
(4)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等粒状:最疏松排列:立方体:n=47.62%; 最紧密排列:四面体:n=25.95%。(未涉及粒径大小,粒 径大小不同,但等粒状、排列方式相同时,孔隙度是相同 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 General Hydrogeology
第3章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本章内容
3.1 岩土中的空隙 3.2 岩土中的水 3.3 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 3.4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变形破坏
4.1 岩土中的空隙
1. 岩土空隙在地球上的分布:地壳表层十余公里,尤 其近1~2公里以内。
2. 岩土空隙的水文地质意义:是地下水的赋存场所和 运移通道。
Limestone exposed in a road cut
大小:
(1)研究意义(作用):孔腹和孔喉,影响地下水的运动, 尤其是孔喉直径大小对地下水流动起关键性作用。
(2)影响因素:
➢ 颗粒大小:尤其是细小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大形成的孔隙 越大。 ➢ 颗粒排列方式:理想等粒圆球状颗粒,颗粒直径为D,孔 喉直径为d
立方体排列时,d=0.414D 四面体排列时,d=0.155D。 ➢ 对于粘性土:还与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有关。
各种岩石裂隙率数值表(变化范围)
岩石 名称
碎屑岩 化学岩 岩浆岩 变质岩 玄武岩 凝灰岩 现代火山岩
裂隙率 %
3-30 <1-30
2-5
2-5 1-12 4-40
50
三、溶穴
1. 概念:可溶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 必须在原有空隙、裂隙发育基础上产生的。
2. 分布:可溶岩的沉积岩,如常见的灰岩,白云 岩。
3. 分类:按成因分: 成岩裂隙: 岩浆作用:侵入、喷出,冷凝收缩(岩浆岩)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干缩 (沉积岩)。
岩浆岩最普遍,玄武岩(基性)柱状节理最有水文地质意义。
风化裂隙:风化作用 构造裂隙:构造应力作用 卸荷裂隙
4.特征
描述量 形状
大小 多少 分布规律
连通性
有方向性 相差悬殊 k 不均匀
孔喉(直径为d)与孔腹(直径为d’) 通过孔隙通道中心切面图
假定颗粒为等粒球体(直径为D)作立方体排列
孔隙与粒径关系
砾石(模型)
砂土样品
砂砾混合样品
颗粒排列形式
立方体排列
四面体排列
二、裂隙
1. 概念:岩石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 岩石遭到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2. 分布:主要分布在固结岩层: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等保留原来成岩孔隙,但主要是在后期应力作用下产生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