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2018年考题回顾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 A15. 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

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

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

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

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

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

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

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

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命题分析与预测一、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古代诗歌鉴赏题会越来越得到强化,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2017年全国三套试题涉及语言、形象和思想感情。

原有命题形式仍值得重视。

2016年全国三套试卷的第一题均设置了两个小问题;而全国卷III的第二题还涉及了比较阅读,这种命题方式也应该引起注意。

备考建议与要求(一)树立一种观念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虽然所选文本是在课本以外,但它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课本建立联系。

备考阶段要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高度重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系统复习梳理。

(二)具备两种心态一是精读精练,掌握方法。

要掌握精读诗歌文本的方法,能够自如地从诗歌标题、结构层次、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意象与意境、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

要建构起古诗阅读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网络图,熟悉各常见考点的设问形式及应答的基本思路或答题格式。

二是查遗补缺,强化技能。

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省,查遗补缺,通过阅读与解题训练,发现自身在古诗阅读方面存在的盲区,并及时予以补救。

第一讲教你读古诗——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鉴赏诗歌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因而,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极其关键。

随着全国卷鉴赏题型的重大调整和变化,对考生能力方面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突破考点,规范作答,让古代诗歌鉴赏真正成为我们高考的增分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知识点一“3步”阅读法,读懂古诗词(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就尝试如何读懂正文,以明诗情。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应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

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

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

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这首《古风》诗中作者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E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和夸张大胆”在诗中没有或不典型。

答案:CE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知识点二从题材入手,整体阅读古诗(一)山水田园诗【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抓标志:意象有白云、青溪、落花、流水、门、柳、白日、清辉。

(2)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②(写景)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

后四句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

(3)定情感: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二)送别怀人诗【应用体验】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幹【注】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张元幹:南宋初爱国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胡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编管。

时张元幹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

(1)抓标志:送、赴新州、南浦、送君去、目尽青天(2)读注释:“时张元幹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表明该词应为送别怀人之作。

(3)读诗句:①(关键词语)“更南浦,送君去”。

②(叙事)上片叙时事。

“梦绕神州路”四句写中原沦陷的惨状;“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感慨时事,点明送别。

③(抒情)下片抒别情。

“凉生岸柳催残暑”至“断云微度”是别时景物;“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设想别后之心情;“目尽青天怀今古”至“听《金缕》”,遣愁致送别意。

(4)定情感:①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

②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③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④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⑤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的不平。

⑥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