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限制性通气不足—浅快呼吸 阻塞性通气不足—深慢呼吸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三)循环系统
1.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轻、中度→心血管中枢兴奋:心率↑、心收缩力↑ 外周血管收缩、全身 血液重新分配
重度 → 心血管中枢抑制: 心率失常、心收缩力↓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
2. 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
五、COPD与ARDS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mdrom)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1、概念: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病因:慢性肺部炎症,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和哮喘等。
1)、概念:主动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 2)、病因:病因很多,多个环节均可发生
2、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1)、概念:气道狭窄或阻塞导致的通气障碍
2)、病因:呼吸道肿瘤、异物、声带水肿、
COPD,等。
气道阻力
中央性气道阻塞 :气管分叉以上的气道阻塞

Hale Waihona Puke 胸外可变阻塞→吸气性呼吸困难
1)概念:肺的慢性器质性病变在引起呼吸衰竭的同时, 可引起右心负荷增加,进而引起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
2)机制: ① 肺动脉高压 →右心后负荷 ↑ 酸中毒→肺小动脉收缩 肺血管壁增厚、硬化、狭窄→肺小A重塑 肺小动脉炎症、栓塞、DIC →肺血管床↓
② 缺氧、酸中毒→直接抑制心肌舒缩功能
弥散时间↓:体力负荷增加(劳动、运动)
3、血气变化: PaO2 ↓; PaCO2 正常 Ⅰ型呼衰 Why ?
为什么在弥散障碍时发生Ⅰ型呼衰?
1、呼吸代偿性增强 2、解离曲线的差异 3、弥散速度的差异 4、需代偿值的差异
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ventilation-perfusion imbalance)
RFI正常值: 为500左右;
当FiO2<21%时,对判断呼吸衰竭有重要意义! 如果RFI≤300,则可诊断为呼衰。
呼吸功能不全(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多种疾病可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
内科: COPD、支气管哮喘持续发作、 尘肺、 重症肺结核(慢纤空)、胸膜纤维化
外科: 气胸、 肺癌、肺叶切除 (并发症) 儿科: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产科: 羊水栓塞 传染科: SARS 耳鼻喉科:异物误吸 麻醉科: 麻醉意外 急症科: 溺水、安眠镇静剂过量、酒精中毒、
二、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
1、概念 :由肺泡膜面积减少 或 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 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DΔPTAS d MW
2、病因:面积↓:肺实变(大叶性肺炎、ARDS、肺水肿) 肺不张(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 肺叶切除
厚度↑:肺水肿、ARDS、肺纤维化、肺泡毛细血管 扩张
SARS患者胸片: (10天)
病房中医务人员正在抢救SARS病人
SARS预防:
(台湾)
罗纳尔多战非典
第三节、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1. 代谢性酸中毒
缺氧、感染、休克、肾功能↓; 血K+↑、血Cl- ↑ N
2. 呼吸性酸中毒
II型呼衰;
血K+↑、血Cl- ↓
正常肺脏 : VA/Q平均值 = 0.8,但: 肺上部:V少,Q更少, VA/Q > 0.8(1.8~3.0) 死腔通气 ,占潮气量30%
肺下部:V多,Q更多, VA/Q < 0.8(0.6~0.8) 正常人功能性分流,占肺血流量3%
单肺泡
多肺泡
(一)类型
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V↓, Q N, VA/Q ↓ 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又称: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
(二)血气变化:
也是Ⅰ型呼衰: PaO2 ↓; PaCO2 正常。
四、肺内解剖分流增加(anatomic shunt)
1.概念: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 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解剖分流。 2.病因:支气管扩张症、肺内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
严重的肺实变和肺不张 3.机制:静脉血入动脉 4.血气变化:PaO2 降低,PaCO2 降低、升高或正常 5.与功能性分流鉴别:吸纯氧15min
1)病因:支气管哮喘、COPD、肺气肿、肺水肿、 肺纤维化等
2)程度:功能分流占肺血流量30%~50%
2、部分肺泡血流 不足:
Q ↓, V N, VA/Q ↑ 又称:死腔样通气( 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1)病因:肺动脉栓塞、炎症、收缩、肺内DIC等 2)程度:死腔样通气占潮气量60%~70%
男性=[27.63-(0.112×年龄)]×身高(cm) 女性=[21.78-(0.101×年龄)] ×身高(cm)
1)常规肺活量测定: 2)多次肺活量测定:每隔30秒重复检测肺活量 一次,连续3~5次。
(2)通气量:
常用指标有最大通气量(MVV,又称最大自主 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FVC或FEV, 或称用力呼 气量)。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邓恭华
第一节 概述
一、肺外呼吸功能评价指标
(一)肺通气功能指标 (二)肺换气功能指标 (三)肺通气、换气功能指标
呼衰指数(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RFI):指动脉 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之比值。反映外呼吸效率。
毒品过量、腐蚀气体误吸,等等
三、 分类
1. 根据血气改变 :
I型 II 型 III 型
PaO2 ↓ ↓ ↓
PaCO2 N (低氧血症型) ↑ (高碳酸血症型)

2. 根据外呼吸不同环节: 通气障碍型 换气障碍型
3. 根据发病部位: 中枢性 外周性
4. 根据病程:
急性 慢性
第二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
呼吸中枢
呼吸功能评定包括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两 大类。
1.主观症状: 通常以有无出现气短、气促症状为 标准。采用六级制,即按日常生活中出现气短、 气促症状,分成六级:
0级: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有减退,但活动如 常人。对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即和常人一样,并不过 早出现气短、气促。
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但静息时尚未出现气短。
3. 呼吸性碱中毒
肺通气过度;
血K+ ↓ 、血Cl- ↑
4. 代谢性碱中毒
医源性:1)人工呼吸机使呼吸过快;
2)NaHCO3纠酸过量;
(二)呼吸系统变化
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呼吸中枢的影响
PO2 ↓ < 60mmHg
< 30mmHg
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PCO2↑ > 50mmHg
1)最大通气量:在15秒内测定最大限度的快而 深的呼吸。
2)时间肺活量:主要测定气道阻塞及呼吸肌力 和协调性。
(3)呼吸气分析:是检测气体代谢的一种无创 性方法。通过测定呼出气和大气中的:
氧差(O2D%)和二氧化碳差(CO2D%)
推算出:
摄氧量(VO2)、氧当量(VE/O2D%)、二氧化碳当量 (VE/CO2D%)、氧脉搏(OP、VO2/心率)、呼吸商(RQ、 CO2/O2)、恢复商(EQ)等值。
> 80mmHg
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II型呼吸衰竭的给氧原则:
低浓度(30%)、低流量(1~2L/min)、持续给氧。
使PO2上升不超过 60mmHg (约55mmHg)
2.不同原因 呼衰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中枢性呼衰:
浅、慢呼吸、 潮式呼吸、 间歇呼吸、 抽泣样呼吸 叹气样呼吸
外周性呼衰 :
2、发病率与病死率
3、病因:
1) 直接肺损伤因素
常见为肺炎(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胃内容 物吸入;少见为肺挫伤(创伤、车祸等直接引起的肺损 伤)、淹溺、脂肪栓塞、肺栓子清除或移植后的再灌流性 肺水肿等。
2) 间接肺损伤因素 常见为严重感染及脓毒症(各种病原菌感染,尤以G杆菌感染多见)、严重创伤伴休克、急性胰腺炎,多次大 量的输血及药物过量(如海洛因、阿司匹林、巴比妥盐) 等。
2级:平地步行不气短,速度较快或登楼、上坡时,同 行的同龄健康人不感到气短而自己有气短。
3级:慢走不及百步出现气短。
4级:讲话或穿衣等轻微动作时有气短。
5级:安静时也有气短,无法平卧。
2.客观检查
(1)肺容量: 肺容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 深吸气量、肺活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和肺总 量等,其中以肺活量最常用,并可用以下经验公 式计算:
SARS:
最近,由冠状病毒家族的新成员(世界卫生 组织命名为SARS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国内又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出现的凶险的呼 吸系统传染病,其病理过程就是ARDS。
果子狸
主要临床表现:
持续高烧(高于38℃),头痛和全身酸痛、乏 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 状,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影像学显 示肺炎改变。
↓ 神经
肺泡扩张 动力系统
↓ 呼吸肌
↓ 胸廓
↓ 胸膜腔
O2 → 气管、支气管↓ 肺泡
肺通气
O2↓肺泡膜 肺换气 肺泡毛细血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