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吾忘持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跑,逃跑。
3.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4.冀:希望。
5.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5.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注释:1.鬻:卖。
2.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3.坚:坚硬。
4.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或:有人。
6.以:有。
7.弗:不。
8.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2)其人弗能应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和“”是自相矛盾的。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注释:1.揠:拔。
2.闵:通“悯”,担心,忧虑。
3.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4.其人:他家里的人。
5.病:累,疲惫。
6.槁:枯槁,枯死。
7.寡:少。
8.非徒:不但,不只。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子趋而往视之()(2)非徒无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3.下列成语中,与“揠苗助长”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与“揠苗助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A循序渐进B辛勤劳作 C 急于求成 D 好高骛远7.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注释:1.求:寻找。
2.涉:渡过江河。
3.遽:立刻。
4.契:用刀子雕刻。
5.惑:迷惑,糊涂。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舟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请你写一段话,用上“刻舟求剑”这个词语。
8.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注释:1.方:正在。
2.引:拉、牵。
3.岂:难道。
4.遽:就。
5.任:处理,对待。
6.悖:违反(常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人问其故()(2)其父虽善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那个人要把小孩扔到江中的理由是(用原文语句回答)4.读了这则故事,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9.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注释:1.表:标记;做标记。
2.暴:突然。
3.益:通“溢”,涨。
4.循:顺着、沿着。
5.坏都舍:房屋倒塌。
此处指像房屋倒塌的样了。
6.向:从前。
7.导:引导。
此指通过。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使人先表澭水()(2)循表而夜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0.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个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此酒。
——《战国策》注释: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祠,祭祀。
2.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3.引:拿。
4.固:本来,原来。
5.安:怎么。
6.亡:失去,丢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数人饮之不足。
()(2)引酒且饮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4.故事中为蛇画脚的人是一个的人。
(用一个四字词语作答)11.掩耳盗钟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注释:1.范氏之亡: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椎:槌子或棒子。
5.况然:形容钟声。
6.恶:害怕。
7.悖:荒谬。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欲负而走()(2)则钟大不可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恐从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掩耳盗钟”这个成语通常写作,现在用来比喻12.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注释:1.滥竽:不会吹竽。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
2.南郭:复姓。
3.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4.说,通“悦”,喜欢。
5.廪食以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6.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宣王使人吹竽。
()(2)好一一听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湣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4.“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的人。
13.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下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注释:1.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
2.钩:衣服上的带钩。
3.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4.文:通“纹”,花纹。
5.牖:窗户。
6.施:延伸。
7.还:通“旋”,转身。
8.夫:这,那。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于是天龙闻而下之()(2)弃而还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好龙的具体表现为:(用原文语句回答)4.对成语“叶公好龙”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成语是一个褒义词。
B.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喜欢龙的人。
C .这个成语是一个贬义词。
D.这个成语赞扬了叶公对龙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