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一起案例看消法和反法的适用

从一起案例看消法和反法的适用

从一起案例看消法和反法的适用
【基本案情】
2015年底,笔者多次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市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事人或该公司)在经营中,存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请求工商局予以查处。

经查,该公司针对办理两年期及以上的贷款购车客户,除了要求在店内办理当年全车险(商业险)外,还要根据所购车型不同向其交纳金额不等的续保保证金,以迫使购车客户在剩余贷款期内能够“主动”办理所购车辆的全车险,否则不予办理贷款购车业务。

当事人上述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笔者依法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

【争议焦点】
在调查过程中,对此案的定性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中,当事人的行为属在销售商品过程中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根据法律规范说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公司违法行为应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所规制的违法
情形。

本案中,办案机构收集的证据及查明的事实表明,办理贷款购车的消费者,除了需要办理机动车产权抵押登记之外,还要按经销商要求购买符合金融公司要求的险种,并根据所购车辆及贷款年限不同交纳金额不等的续保保证金,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金融公司的放贷风险,该行为客观上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限制了消费者自行选择购买车辆保险的权利。

办案机构经综合考量,最后采用第二种意见定性处理。

由于该条款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原则,根据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适用时“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的条件,所以第一种意见看起来更恰当。

但深入分析本案,当事人的行为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避免同其有利益关系金融公司发放贷款风险,客观上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限制了消费者自行选择购买车辆保险的权利,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经综合考量,本案最后采用第二种意见定性处理。

【案件评析】
一、《反不正当竞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目的比较
立法宗旨是一部法律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根本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其立法目的体现在第一条即“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
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其立法目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12月1日施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两法基本同时制定,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仅规定了保护经营者权益,而未就保护消费者权益作出具体规定。

实际上,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而且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例如,引人误导的广告、虚假广告、诋毁性对比广告不仅直接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引诱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

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市场竞争主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要这种情况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滞后,也许,未来我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中会该包含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在本案中,当事人的行为既未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并非以打击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为目的,其行为更符合消法的立法宗旨的调整范围。

二、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分析
(一)行为主体的性质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有差别《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指经营者,是指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销售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两者规定的经营者基本是一致的,但按照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方法分析具体法律规则,可以得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所指的经营者一般来说应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也只有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的经营者才有能力强制购买者接受其附加的不合理的条件。

在本案中,当事人不过是某汽车品牌在邯郸市的其中一家经销商,并不具有唯一性或独占地位,也不具备优势地位。

(二)行为客观方面的表现。

经营者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行为往往是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实施的违背购买者意愿的不合理的条件。

比如:经销商要求零售商订购某畅销款时必须同时订购某滞销款的行为。

本案中,消费者在第二年购买全车险后,当事人会将续保保证金退还消费者,而且并不利用保证金限制消费者在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

在行为的客观表现上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的情形并不完全相符。

(三)该行为侵犯的客体与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行为有区别。

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行为侵犯了同业竞争对手的公平交易权和正常的竞争秩序。

在该案中,当事人要求贷款期限在2年以上的客户,必须交纳续保保证金,待次年购买车辆商业险时直接冲抵保险金或车贷还清后再予以退还,其行为明显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经营者应当遵循的基本义务,侵害了购车人应当享有的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合法权益。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及接受什么样的商品或服务、接受哪一个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是消费者的消费交易切实满足消费需要所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权利。

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由此可见该案中,当事人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三、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对损害消费者权益
行为设定行政处罚时,列举了九种应予处罚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再概括式规定“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的行为并未在列举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当中,能否将该行为兜底条款的“其他”是否包含当事人的行为,能否适用该条款对其进行处罚,也是本案定性的关键。

现代国家的规范性法文件,大都是以条文为基本构成单位的,条文可分为规范性条文与非规范性条文。

规范性条文是指直接表述法律规范(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条文。

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法律原则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规范。

在法律适用上,法律规则优于法律原则“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在法的安定团结性和合目的性之间,法律首先要保证的是法的安定性“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的目的,不得直接适用法律原则”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平时的执法工作中只注重法律规则,而忽略了法律原则以案件中的适用。

其实法律原则具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是对某一类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或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则,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

因此在本案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
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之规定,当事人的行为应属该法第五十六条概括性条款中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之规定,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6条对其进行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