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
1.讲台位移动作(1)书写线(2)取擦线(3)回头线(4)体势线
走动姿态应注意:
1.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
“次数”、“速度”、“自然”
2.走动的时机和位置要合乎教学内容的需要。
讲台位移动作训练目标:
姿态潇洒、干练、端庄。
走动的次数和速度适当,走动的姿势自然大方,徐步而行。
2.站立姿态(明辨是非)
3.有意识手势:
(1)象形手势(给人一种形象的感觉)
(2)象征手势(抽象运用,引起联想,启发思维)
(3)指示手势(知识具体对象)
(4)情意手势(表达情感)
手势运用的要求:
简练。
(简单、明了、清楚、精炼、干净、利落,不可琐碎、拖泥带水)
适当。
(多少适当,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手势过少,显得呆板。
内容与形式适当。
动作与要表达的意思客观上要相一致。
)
自然。
(情感的真实流露,切忌矫揉造作。
不要紧张或僵硬。
)
协调。
(手势的起落和语音的出没是同时,不可互为先后;手势幅度和音调的高低协调;
与男女气质协调;上不超肩10cm,下不过腰10cm )
多样。
(随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切忌单调和呆板。
)
手势运用的习惯:
(1)肩上区:在这个区域做手势,那是“褒扬”的意思。
(想想看,平时敬礼、或者说到赞美词,是不是都会把手上抬?)
(2)肩胸区:多半是中性含义,表示你心情比较平静,正在叙述中。
(比如自我介绍,是不是常会轻触自己的胸口?)
(3)腹下区:说明你对提到的事物非常憎恶、不悦、恨得牙痒痒……(比如说到“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你把手向斜下方打出那就对了。
)
讲台非位移动作训练目标:身要正,脚要稳,头平抬,挺胸收腹。
掌握四种类型手势的用法,手势与表情和姿态、言语相协调。
导入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具有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联结知识、沟通情感的作用。
4.导入的类型(导入方式ppt)
(1)衔接导入法(6)幽默语言导入法
(2)悬念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
(3)情境导入法(8)故事导入法
(4)激疑导入法(9)审题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10)直接导入法
*5.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问题的类型(目标推进式问题、常规管理式问题)
a.认知记忆性问题(强调是什么)
b.推理性问题(需要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思维活动,强调“为什么。
?”)
c.创造性问题(一般为开放性问题。
例如,“请举例说明‥‥‥有哪些应用。
”)
d.评价性问题(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强调“怎么样”。
)
2.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a不同教学对象的提问,侧重点不同。
b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高层次、发散性的问题。
c确保提问有意义、有价值。
)
(二)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1.引入阶段(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
)
2.陈述阶段(陈述所提问题并做必要的说明,包括:①陈述问题清晰准确地把问题表述出来。
②提示说明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
)
3.介入阶段(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才引入此阶段。
“提示”“重述”“举例”)
注意:表述清晰简洁;非语言行为恰当;
(三)候答的有效性策略(候答指从教师发问,到学生回答这段时间。
候答时间不宜过短,指名要普遍。
)(四)理答的有效性策略(理答指教师对学生作答的处理。
)
1、听辨技术:(1)集中注意(2)记忆(3)理解分析
2、回答技术(1)评价(2)引导
说课(功能、内容、特点、全面认识、与授课的不同)
概念:是指说者向评说者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根据的一种教研活动。
特点:(1) 重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重在分析:“说课”不仅要说过程,还要说道理,要对教案作出分析
内容:
1.说教材: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教学内容。
(1)说教材重点、难点;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整性;可行性;
(3)说明所授课内容,包括本节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依据
2.说教法
在这一节课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依据及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1)说教学方法选择及其依据;
(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
(包括需要准备哪些设施,教师机、学生机的配置要求等。
)
对“说教法”的评价的参考标准为:
1.是否根据教材和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是否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选择教法。
3.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是否重视能力的培养。
5.是否渗透了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练习布置是否有效。
3.说学法
说明如何指导学生学,预设学生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用的学习方法,并说明与教法如何结合。
4.说教学过程
说课堂教学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
要说明本课的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
注:1.除以上常规内容外,还可对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加以说明。
2.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说课艺术
说课与授课的不同处:
目的不同。
内容不同。
授课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
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
对象不同。
授课的对象是学生。
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
说课的应用意义(功能)
第一、机动灵活;
第二、短时高效;15-20min
第三、运用广泛;
领导检查教师备课、教师间研究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均可采用说课的方法。
第四、理论性强。
说课的理论因素很浓,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
上课是实践性的表演,说课是理论性的分析。
“结束”的功能(结课的功能)1.巩固知识2.及时反馈3.承前启后4.促进思维
(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而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语言要求
(一)给予活动具体指导。
对怎样进行活动和保证活动有效性给予具体的指导。
(观察、操作练习)
(二)直接指令语言与间接暗示语言的合理使用
(三)口头批评用语要求
不能伤自尊,有建设性;
谨慎使用威胁性语言(此类语言使教师投入全部威信,如果真走到这一步,“警告”后面不能含糊其辞,必须讲明具体的惩罚措施。
);
避开负效应环境: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总是脱离不了三个环境,即人际环境、时间环境和语言环境。
遇到有意挑衅的学生:1.不能与有意挑衅者纠缠2.坚持自己的要求
出现问题行为时
1.非言语控制法;
2.正面提醒法;
3.提问法;(避免招供式问题)
4.舞台情境法;
5.个别谈话法。
五、讲解技巧
(一)善用停顿;为学生提供安静的机会,便于他们思考、消化、组织听到的内容。
(二)善用反复;“变奏曲”:第一遍说的简单,第二遍稍加变化重复一次,第三遍略添新的色彩。
“回旋曲”:把一句极为重要的话稍加改变或原封不动地多次重复,但在两次重复之间,插进一些适当对比说明。
(三)比喻的应用;适当的比喻,能使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浅显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教学法、范例教学法)一、讲授法
概念: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1)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
(2)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
(3)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
(4)教师要对讲授的内容做合理的组织。
教学过程(5大阶段):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优点: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局限性: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
难以顾忌个别差异。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
二、讨论法
概念: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
教学过程:
1.提出讨论的主题(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而精心设置的题目。
探讨性的题目。
如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提出怀疑时。
设置一些两难问题引发讨论。
)
2.列出讨论提纲(防止讨论走题)
3.讨论前的准备(宣布讨论的原则,向学生介绍讨论的题目、目的以及评价等具体问题。
)
4.展开讨论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