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记叙文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技法一、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 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 用。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 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 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 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 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 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 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 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 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 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 得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生活态度的一 段经历(含义)。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 了抒写的主体对象(作用),又形象地表 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 重要意义(含义与作用)。
17、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 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拼命读书(孤独求读) 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
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18、(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 用?) (1)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2)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 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 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 作用?)
表层含义是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 “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 不到十点;深层含义是“北京的时间不到点”是一句 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 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 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 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 刻含义。 标题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文题的“蛀 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 自闭。文题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 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 幸福。
总
结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 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 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 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这类题只要考生走 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 能迎刃而解。
北京时间不到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2)段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3、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 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 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4、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乊不易的汉堡 时,最想说些什么?(不少于30字)
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 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19、第(11)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 去?为什么? 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 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 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20、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 简析。 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 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 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 比喻义、象征义。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围绕标题的字面 含义来展开叙述,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 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 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
认真阅读《蔷薇几度花》, 分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1、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引出挑糖担的老人; 3、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 4、烘托老人的形象。
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不妨1从标 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 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 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2在 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 本,要言简意赅。
理解记叙文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 “眼睛”。 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 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 多重的意思。 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 作用,能够帮助于我们领悟文学作品的思 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 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 点。
3、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 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 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 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 又无助的表情。 (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2009年连云港市的第14题:通读全文后,请 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标题一:冬天的橡树(关键的物或线索) 标题二:穿破毡鞋的小男孩(写作对象、关 键的人) 标题三:震撼心灵的“家访”(情感主旨或 主要情节)
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 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 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 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4、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易的汉堡时, 最想说些什么?(不少于30字) 感谢叔叔阿姨们,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 永远会记住这个汉堡,更加努力学习,将来像你 们一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拔掉那颗蛀牙
17、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 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北京时间不到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优惠活 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 优惠汉堡的故事。 2、第(2)段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 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遥 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以过,众人为 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
分析标题的作用
《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线索 《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 《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 《海燕》--象征或比喻 《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 贯穿全文线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透露情感 主旨。 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烘托、使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等。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句子。 起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 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 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3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 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老 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4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 老人做灶糖的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 忆。 C第9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 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1 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2段中“他看一眼,笑”都 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12、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13、第6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
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 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 稀奇: 糖的情景)。少见的正宗手工灶糖。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句子。 起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 雅。
拼命读书(孤独求读)
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18、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 作用?) 19、第(11)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 去?为什么? 20、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 简析。
《蔷薇几度花》
12、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13、第6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 稀奇: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句子。 起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