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
(《关雎》)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④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⑤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⑥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沁园春·雪》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困厄,但也有看不完的白桦林。
你不必羡mù别人的成功,也不必灰心,丧失了自我。
如果一个人终日闲游浪荡,不遵循社会准则,轻觑事业对精神的儒养,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精神小屋就会鸠占鹊巢,李代桃僵,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恪守“敬业乐业”的不二法门,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羡mù( ) 轻觑.( ) 鸠.( )占鹊巢(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恪守”的“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代桃僵”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文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艾青原名__________,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是以《________________》这一力作而闻名世界的,在这篇诗歌里,诗人对于养育了他的大堰河予以热情的颂扬。
(2)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
”如果海底旅行得以实现,你最有可能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B.《价值千万的珍珠》C.《沉没的大陆》 D.《章鱼》4.你所在的班级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2分)材料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材料二:(1)阅读材料一,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3分)(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为了弘扬社会主旋律,发挥青年正能量,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了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材料二是活动的标志,请有条理地说明该标志的内容。
(6分)(3)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
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3分)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分)享福与吃苦何仲英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再看看晋朝名将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
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伙夫吗?笑话,笑话,他们绝不是的。
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
”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
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
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
吃一有滋味。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
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
”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5.仿照第⑦段画线句子,根据语境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4分)6.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4分)7.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6分)8.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4分)[二](19分)春天忆故人高红十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铺天盖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
我和他同在黄土地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
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
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
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
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
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
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的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
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
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
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
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
《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得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
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
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
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