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课时《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 把握人物形象,(二) 能力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对比描写对凸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会运用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以及精炼含蓄的语言。
(三) 情感目标:理解人性的美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难点: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 不只一种颜色。
” “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 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
”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
那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 《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 世界。
二、 学习新课: (一) 正音辨形俯瞰(k 水禽(q 卡 住 扣人心弦(二) 整体感知, (轮读、正音、齐读、书写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
a n ) 和) (qi ?) (xi cn ) 理清情节结构。
一泓(h mg ) 斑斓(I cn ) 挪 动( 争相斗妍( ) 消遣(qi ?n ) 充塞(s e ) 咳嗽(s cu ) 洗漱(sh u ) nu o )手 肘(zh ?u ) y c n ) 气喘吁吁(x u ) (掌握生字词后,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悉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 1、 熟悉了课文,我们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小说) 2、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人物、情节、环境) 3、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两位重病人) 4、 小说的环境是怎样的?(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 一个窗户) 5、 一般说来,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哪几个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 何划分? 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3 )开端。
写两人关系的融洽。
第二部分(4-7 )发展。
写“远窗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第三部分(8-12 )高潮。
写“远窗的病人”见死不救。
第四部分(13-15)结局。
写“远窗的病人”被抬到靠近窗口的那张床上,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感知人物形象。
(1)近窗病人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位重病人的关系是融洽的,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明确:“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靠近窗口的病人,每天在仰坐时,都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2、靠窗的病人,为我们描述了什么?(注意:不是读课文)明确:有清澈的湖水,动、植物,商店和闹市;挽着手的情侣,顽皮的孩童,美丽的姑娘,扣人心弦的球赛。
3、讨论:窗外的美景是真的吗?靠窗的病人为什么会向另一位病人讲述他虚构的美景呢?明确:一方面,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
4、那我们可以看出靠窗的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友好、热爱生命,对生活有满腔热情,坚强乐观、无私善良、心胸开阔的人。
小结:近窗者的性格大家总结得都不错,不论他主观上是否为他人考虑,但客观上的确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以及生命的勇气,作者对他是持肯定态度的。
(2)不靠窗病人(远窗病人)1、两位重病人原本相处得十分融洽,为什么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却对病友见死不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语句把这个具体的过程说出来。
明确:A.这是一种极度的自私心理,这种自私心理最初是潜藏的,后来被欲望慢慢激发,发展成为用生命作为代价。
这是一种私欲与良心作战的过程……B.5、6、7 节:津津有味一种享受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感到惭愧克制困扰彻夜难眠2、第6段中有一句“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他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想法?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出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与冷酷?明确:A.那是良知与欲念的交战,这说明他还是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人,还是有良心的人,他的嫉妒心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终贪欲战胜了善良。
B.“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C.9、11节:纹丝不动心想:……仍然盯着天花板3、不靠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此问的设计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向所为,让学生有个心里的道德行为的底线。
)明确:不靠窗病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想占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人有点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况且他还曾为有过这种想法 感到惭愧,也控制过,可是他的私欲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私欲,竟然在 病友生死挣扎关头,见死不救,自私心泯灭了良心,行为卑劣无耻,不可原谅。
4、你如何看待这个不靠窗的病人?明确:本性善良、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也有过一丝向善的念头,但随 着私欲的膨胀,嫉妒心的作祟,令其灵魂堕落,而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见 死不救的人。
小结:我们可以看到,嫉妒和自私是如何腐蚀人的灵魂的,就像铁受腐蚀 而生锈一样。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行为底线。
(四)合作探究,归结写作技法。
(1) 对比手法的运用每个人读了这篇文章,都能鲜明地感受到人物的灵魂美丑,那么作者是如何 凸现这一点的呢?(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两位病人的态度看法。
)归结如下:靠窗的病人:自编窗外美景,关爱他人尽显高尚心灵 可敬可佩不靠窗病人:见死而不相救,牺牲他人以利一己之私 可鄙可憎(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两位病人一美一丑的灵魂。
)讨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两个人物进行对比的?a :心理上的对比:一个乐于助人,热情帮助伙伴;一个嫉妒冷酷,对同伴见死不救b :行为上的对比:一个是生命垂危,痛苦挣扎;一个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个乐观,一个消极人情冷暖 人性善恶人格高下灵魂美丑不靠窗病人对靠窗病人前后态度的对比 窗外之景的前后对比(虚一实,美一丑)小结:对比反衬:扬善贬恶、爱憎分明(2) 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要看仔细,看全面,不能放过一个细节。
学生分组讨论:四 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
)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 法?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等。
② 本文中主要有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使人物的性格更鲜 明。
示例:(1) 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 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欲望的开始)(2)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 。
・ ・ ・ ・明确:除了被病痛折磨之外,还被这中自私的想法所困扰。
(3) —天晚上,他照例睁着 双眼盯着天花板。
明确:表现不靠窗的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经不止一次。
c :人生态度的对比:d :思想境界的对比:e :前后情节的对比:(4)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 天花板。
・・・・・・明确:反应了他的自私,一心想夺窗的心理。
(5)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的挣扎着,他用一只胳膊肘支起・ ・ ・ ・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
明确:体现出他急不可耐,想临窗观景。
(3)重点探究,理解主题。
1、 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提示: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增强了悬念, 造成了落差。
文章 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这些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这些可 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墙,自然是陡转。
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 合乎情理之中。
总之,悬念、蓄势、陡转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2、 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 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深入研究课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窗外确实只有一堵墙,远窗者心灵黑暗、心存妒忌,只能用“眼”去 看,当然只看到墙;而近窗者心灵美好、善待他人,是用“心”去看,是用心、 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他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 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何作用?明确:一语双关,景窗亦心窗,心美景才美。
4、 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可以说是娓娓叙来,但是这个跌宕的结尾, 却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
同学们想想,如果开头就说破,透过窗户看到的只是光 秃秃的一堵墙,小说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明确:文章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 象和思索。
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欧•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期的著 名短篇小说作家,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就是小说一开始叙述故事的正常 发展,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密,结尾才点出真相。
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有波澜、 有魅力。
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不妨借鉴这种精巧的构思,给我们文章增添光 辉。
(五)拓展延伸: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我们这 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
读到这一结尾,你是不 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想象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三、 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四、 课堂小结。
五、 课后练习:1、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试根据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发挥想 象,续写一段“他”心理活动。
2、 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