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结课作业

教育心理学结课作业

浅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这种理论的出现对我们现实中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将从建构主义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两种不同倾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四个方面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期间也会有自己对某些观点的认识,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基础、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探讨由来已久,涉及到的内容也很广泛,不同的心理学者对学习有不同的认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的学习理论。

其中有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几种学习理论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自己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认识,虽然浅显,但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基础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所以,要想很好的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认为了解并掌握以上相关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1、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3、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

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同时,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提倡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

二、两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倾向虽然建构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所以存在两种不同的建构取向: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新知识年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一定的调整。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

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动。

因此,社会建构主义更关注于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我个人认为,建构主义其实是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统一体。

无论说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还是文化参与的过程,其实都肯定了学习是一个带有某种特殊使命的过程。

作为学习者,我们不仅仅只是依靠个体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来丰富自己的认知,还需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互动,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我觉得建构主义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结合体。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简单纯粹的客观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生变化。

另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着相同的理解。

因为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

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2、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主动的建构知识,动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知识的意义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学生经过加工建构而形成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的过程是不能替代的。

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

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物,不管对与错,都会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

即使在面对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这样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状况,阻碍学生的前进。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比如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就是首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构架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为学习者创建一定的情境环境,从而帮助教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体验与实验,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九六、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方法,对现实中的教学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情境教学在语言类教学中应用广泛,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在外语的学习中,情景教学更适用。

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则注重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五、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也让我们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来加深自己对于学习相关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另外,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与加深。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种观点或理论都存在着局限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如建构主义并没有具体说明这种理论适用于哪些人群,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还是用选择性的等。

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后辈在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继续研究和深入,促进它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1] 卢强,高书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2] 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03)[3] 孙喜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质疑[J].早期教育.2003(11)[4]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 1998(02)[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1)[6] 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 2004(05)[7]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8] 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9]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10]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11] 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06)[12] 李子建,宋萑.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04)[13] 谭顶良,王华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4] 赵静,赵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5] 沈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2)[16] 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03)[17] 高娟.高等教育改革中建构主义范式的问题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05)[18] 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15)[19] 张江萍.论建构主义在当代中国设计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0 (S1)[20] 陈荦,谭洁,熊伟.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