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小学教师考编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19年中小学教师考编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19年中小学教师考编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A.精神分析学派B.机能主义学派C.人本主义学派D.构造主义学派2.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这说的是意志要有()A.自制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觉性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在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是指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原型反馈5.“戴着手表找表”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像D.感受性6.“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所引起的回忆属于()A.有意回忆B.无意回忆C.直接回忆D.追忆7.()是一种情境性言语。

A.独白言语B.书面言语C.对话言语D.内部言语8.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A.明末B.清初D.民国时期9.课程计划的制订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还应考虑当下人和社会的要求。

这体现了课程计划的()特点。

A.合理性B.简约性C.明确性D.和谐性10.“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这体现了()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权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1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A.欣赏教学法B.实践教学法C.榜样教学法D.情境教学法12.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书C.御D.礼13.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

这种观点属于()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14.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5.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A.爱国守法B.关爱学生C.为人师表D.爱岗敬业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现代学制的类型主要有()A.单轨学制B.多轨学制C.三轨学制D.双轨学制E.分支型学制2.下列关于笔顺基本规则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先横后竖B.先撇后捺C.先内后外D.先两边后中间E.先左后右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A.国家的教育目的B.教师的教学目标C.社会的价值取向D.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E.学生的学习目标4.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有()A.学习心理B.人格及其发展C.品德心理D.心理健康与辅导E.儿童动作发展5.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包括()A.中心特质B.首要特质C.根源特质D.次要特质E.环境特质三、判断题(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并在相应的括号内打“√”或“×”。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书上重点内容下面画线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过程。

()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4.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内的。

()5.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6.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7.实验研究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8.埃里克森认为培养勤奋感的主要时期是童年期。

()9.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声像记忆。

()10.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3.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4.一个好的教育研究课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试述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课堂提问有两种方式:一是先叫学生站起来,然后提出问题;二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叫学生回答。

上述两种提问方式,哪种好?为什么?请用心理学有关思维的理论简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2.A【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题干中的“节之”“纵之”说的是一个人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3.D【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A【解析】原型定向是指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

考查原型定向的概念。

5.A【解析】皮肤对手表产生的压觉适应后,人们不能敏锐地感到手表的重量,因此出现了“戴着手表找表”的现象。

6.B【解析】无意回忆的特点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

“自由联想”“触景生情”都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一种回忆,因此属于无意回忆。

7.C【解析】对话言语是一种直接交际言语,具有情境性、反应性和简略性的特征。

8.C【解析】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就是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9.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计划和谐性的内涵。

10.D【解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11.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欣赏教学法的概念。

12.D【解析】礼,指的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属于德育的内容。

13.B【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14.A【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5.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1.ADE【解析】现代学制的类型主要有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2.CD【解析】关于“三笔字”的笔顺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去后关门。

3.AB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4.ABCDE【解析】目前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表现在七大方面: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A项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B项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C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D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E项是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5.ABD【解析】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三、判断题1. ×【解析】画线法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2.√【解析】考查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3.×【解析】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

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4.×【解析】课外、校外教育的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的。

5.×【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6.√【解析】略。

7.√【解析】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它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8.√【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童年期是6、7岁~11、12岁,这段时间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9.×【解析】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10.√【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简单题(答案要点)1.(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4.(1)选题必须有价值;(2)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选题必须明确具体;(4)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5)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和行的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课堂提问要合理设计问题。

①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而问,步步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

③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的问题最好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设计问题的变式,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促使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

⑤教师提问要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寻找最佳时机发问;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进程有针对性地提问,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⑥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学生已开动脑筋,正在生疑、质疑但未能释疑之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