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描述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4)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能力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X k b 1 . c o m K](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的结构、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和血压。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血常规化验单血型的相关知识课时3/4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着。
也可以说,血液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
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
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血液。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
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血液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
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实验 1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方法步骤:(教师或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家兔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指导学生观察:观察内容: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涂片方法步骤:1、制作血涂片(方法简单介绍)(1)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2)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3)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推出均匀的血膜2.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涂片,找到物象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观察与思考: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4.最小的是哪种?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出示挂图示血液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让学生找到书看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1、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成分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细胞特征功能[w ww .x k b 1.c o m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w w w .x k b1.c o m蛋白质7%左右[来源:学_科_网]葡萄糖0.1%无机盐0.9%血细胞(45%)红细胞男500万左右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女420万左右白细胞0.5--1万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 10--30万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促进止血、加速凝血2、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
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
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
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生:止血和凝血的功能观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检查项目正常参考值 说明英文缩写 中文名称 RBC 红细胞 计 数 男:(4.0~5.5)×1012个/L 人体在运动、饱食和缺氧等情况下,红细胞数会暂时增加。
贫血时,红女:(3.5~5.0)×1012个/L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WBC 白细胞计数(4~10)×109个/L人体在失血、剧痛、烧伤、炎症、白血病等,以及女子月经、妊娠和分娩期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增加。
在药物中毒、骨髓造血机能损害等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Hb 血红蛋白男:120~160 g/L女:110~150 g/L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会明显减少。
PLT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个/L血小板数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
血小板数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等。
(4)虚拟鉴定血型血型的四种类型:A、B、O、AB血型的遗传关系:P25提问:1、父母是O型血,子女血型是什么? O2、母亲AB型,儿子B型,能否推断父亲的血型?输血的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型血原则上也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附:1、观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8个月至2岁婴儿为11-12×109/L。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2、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人体的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多种血细胞,它们都是有寿命的,多则120天,少则36小时,不断新陈代谢。
它们都来自一种“始祖”细胞,就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可分化成各种血细胞。
人体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人体造血机能加速造血,1到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就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健康适龄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促使骨骼把储备的白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骼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据多年的观察,至今还没有因使用外周血循环方式采集干细胞而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情况发生。
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轻微疼痛感和不适将很快消失。
如何采集造血干细胞一般造血干细胞来源于3个渠道: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简单、省事,目前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般采用此种方法。
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因此要注射细胞动员剂,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20至30倍。
目前使用的细胞动员剂据多年的观察和国际上的报道,至今还没有出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