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4.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
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对应的新课标: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
(三)教学框架
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
(四)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

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
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生物显微镜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三、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的生物显微镜实验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
四、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生物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心脏是怎样泵出血液的?
指导学生通过动画理解心脏的功能。

让学生计算心输出量,通过数据提出
问题: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地搏动?
(请思考:心脏的结构有哪些与其功
.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
按照一定的问题层次,指导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好的猪心。

问题如下:1)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原因何
.和学生一起,提炼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师明确指出:
1)心脏由心肌组成,围成四个腔,能产生有规律的收缩。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将血液泵至全身。

3)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第2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了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冠脉循环。

重点难点:(1)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以及血液的变化。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或生物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展示:有关心脏功能的数据表
五、第四节:输血和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重点: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