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
清瘦、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
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比对读文,了解短句在文章中可以起到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
2、比对读文,体会灾难面前村支书的高贵品质。
3、比对读文,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找到了很多描写洪水的句子,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好似魔鬼在狂舞。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
请孩子们把上节课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一读。
二、回顾洪水来临时的场面描写,感受洪水的凶猛、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句子都什么相似之处。
(句子都非常短小,都在描写洪水、.......)
是的,我们来看第一句,“像泼。
像倒。
”两个字就成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两个句子写得更长一些,更具体些。
出示:课件(老舍写的下雨)下面请看老舍是这样写大雨来临的。
(............)
师:你觉得老舍先生写大雨来临写的怎么样?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那我们把老舍先生写的这段大雨来临放在这篇课文开头,你觉得怎么样?(汇报)
(一比较,我们就发现同样写下雨,可以写得具体、也可以写得简洁。
然而这些简洁、精炼的句子,却字字千钧,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位不断上升,灾情不断加剧,把当时紧张的氛围表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们,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用这样的短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氛围。
)
(播放视频)下面我们让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了解人们惊慌失措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村民是多么的惊慌恐惧。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都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
1: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2: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3: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师:如果你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如果用四字词呢?(心急如焚、惊慌失措、撕心裂肺、心惊胆颤、心惊肉跳)
师小结:同学们,我想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现在让我们通过读,再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吧。
请同学们拿起书读一读1-6自然段。
(配乐齐读)
师: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想想,如果一百多号人都拥上木桥,会有什么后果?
师:一个词桥毁人亡
(三)、体会老汉镇定自若
1、师:同学们,面对灾难逃生是人的本能,就当人们失去理智疯了似的涌上木桥时,却有一位老汉泰然自若的站在木桥边。
这位老汉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2、师:学习老汉的什么呢?先不急着回答,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们再来讨论。
(朗读:《诺曼底号遇难记》
3、听完故事,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1、描写了危险到来时的环境与气氛,用同样的词语表现了当时人们在的惊慌恐惧)
4、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
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到让人们有序撤离的?(学生汇报)
5、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威胁大家?
他是怎么样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同桌相互思考讨论:
(课件)他是怎么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
根据汇报(出示句子)
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
①“拥戴”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以想象这位党支部书记平时是怎样做的?
②是啊,他平时一心为老百姓着想,而此时他就站在桥前,一动不动,把生的希望又让给了别人,把你的感情融进朗读中,一起读。
(2)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
①从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他第一个来到桥边,没有逃,想着老百姓,他精神高大如山。
生2:他没有慌,像山一样稳固,镇定如山。
生3:他有威性,受人拥戴,他一站到桥边,所有的人都停住了脚步,他威严如山。
②他是一座山,是群众的靠山。
让咱们全体起立,也稳稳地站着,齐读这句话。
(3)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①在老汉的话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
师:再读一读老汉的话,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引读:洪水逼近了,死亡逼近了,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人们就这样疯了似的拥上木桥,后果不堪设想,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当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4)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
师点拨:(1)句中表现老汉动作的词语有哪些?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个怎样的老汉?读出老支书的愤怒与无私。
(2)哪个动作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师:从这连续的三个动词和老汉的吼声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课件)
生1:老汉很坚决果断生2: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师:谁来读出老汉的果断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在读一读这句话!
师:此时的洪水已经肆虐到什么程度了?
师:此时的木桥呢?
师:队伍已经站好了,被揪出去的小伙子,将站到队伍的什么地方?
师:这意味着——生1:他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生2:他获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然而在这生死关头,老汉却是这样做的,读,这样说的-----------
师过渡:后文还有描写老汉和小伙子之间举动的句子吗?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
师:在这个句子中也有一个醒目的动作,你找出来了吗?
生:推。
师:同学们,刚才老汉还生气地把小伙子揪出来,现在却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去,从这两个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为什么推小伙子呢?
生:老汉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小伙子。
师:水渐渐窜上来了,让我们帮老汉一起推一把,
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容不得多想请你给老汉加点力气推,读------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地推,读-------
师:从他的言行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生1:无私无畏生2:不徇私情生3:英勇献身(板书)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
(四)、研究小说的结局
师小结:然而洪水无情,突然“轰”地一声,木桥断了,人们站在对岸的高地上,再回头看,没有了窄窄的木桥;没有了美丽的村庄;没有了健壮的小伙子;也没有了如山的老支书。
一切都没有了……。
同学们,谈歌的这篇小小说呀,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中的老支书再过不长时间就要退休了,故事写到这并没有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看故事的结尾。
(出示课件)
1、读到这里,同学们应该特别意外,课文最后才给我们揭示了从队伍中揪出的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现在我把文章改了改,把文中的“小伙子“改成了”“他的儿子”。
(出示:修改后的段落)
2、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其实这篇文章的体裁就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篇微型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3、今天,老师还给同学带来的四篇小说,但都去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