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葫芦儿呵葫芦儿冰糖儿多呵
葫芦儿将蘸得耶
葫芦儿大糖葫芦儿呵
葫芦儿将蘸得耶
多么老大的串哪
【附注】东安市场的吆喝。
四十年代,东安市场正西门里,有四家卖糖葫芦的,他们互相竞争,比质量比外观比服务。
一尺大的盘子,九寸的糖葫芦,有山里红的,海棠的,荸荠的,山药的,明晃晃的灯泡照着,漂亮。
这个地方的吆喝听起来很自信、很“狂”。
那时卖糖葫芦的都是年轻小伙子,穿白对襟小褂、挽袖,下身是青裤子扎绑腿,刷白牙、洗亮脸,显得规矩、利落而且精神十足,做生意时和颜悦色、谦恭细致,深知生财之道。
各家吆喝起来自信有派,嘴咧得很开,形似八万
7、卖冰糖葫芦的。
糖葫芦是中国最有标志性也最具特色的小吃食品,因而能保留至今,愈发繁多。
无论南北,走到哪里,都能看见。
在北方,早先只是从秋后开始有卖,到冬季最为流行。
特别大年前后,庙会集市,卖家最多,再加上他的大红颜色,所以糖葫芦具有节日与喜庆的内涵。
在过去,卖糖葫芦最传统的规矩是肩扛一个上头捆扎了一圈秸秆、麦秸或稻草的大棒子,上面插满了一串串冰葫芦糖葫,沿街叫卖。
叫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调各地也不尽相同,但都很好听。
人们往
往看到冰糖葫芦,就会想起那又酸又甜的味道,不自觉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产生一种心理共鸣,这就是冰糖葫芦文化内涵的奥妙。
冰糖葫芦据说起于宋朝,至明清年间盛行,并逐渐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小吃。
冰糖葫芦之所以得以广泛流行,不仅样子好看,老少皆宜,更因其具有明显的药用功效,能助消化去积食,驱虫止痢,散淤解毒,开胃养颜、消除疲劳,提神益智。
老先前卖冰糖葫芦也算耍手艺的行当。
冰糖葫芦的做工比现在讲究、认真。
首先糖就讲究,都是用上好的白砂糖或麦芽糖,一定要用铜勺锅来熬,火候必须恰到好处,起板时山楂间要形成糖片相连,日照不化。
其次红果要个大饱满,冰糖蘸得要多,芝麻裹得要匀,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用糖精水和淀粉冒充,红果沾得生啦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