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爬天都峰
一、教材说明ﻫ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二、学习目标
1.在熟读并理解课文词语的前提下,能够自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六要素。

2.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感知课文,并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跟大家聊一聊你们的假期生活。

我想问一问,你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学生各抒己见)那位同学能够站起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爬山经历?
2.指名回答,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资料,了解“天都峰”。

2.认读词语,加强巩固。

3.了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当中的六要素找出来。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啊,每一件事情发生都有六要素,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事情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
(2)指名回答,板书概括。

事情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自主学文,找出课文当中的六要素。

(4)指名反馈,板书内容。

(5)师:现在,谁能够通过这篇课文的六要素来介绍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自由发言)
(6)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全班齐读。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主要我们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

三、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初步感知天都峰的险要。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感受到了天都峰怎样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当中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天都峰的特点。

(1)师:找找课文当中哪个自然段直接为我们描写了天都峰的特点?(第二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字或者词
(3)指名反馈。

(4)齐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该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指名说说想法,小结:天都峰的特点是又高又陡。

(附板书:高、陡)
(6)师追问:那我们有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天都峰的这些特点呢?
3. 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出示句子,引导学习。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抬头望”证明天都峰很高,高到我们要抬起头去观看它。

b.“在云彩上面”可以看出天都峰很高,高耸入云。

(附板书)
(2)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a.从“笔陡”体会石级的险要、直。

b.从“挂”字体会天都峰旁铁链的垂直、悬空,并由此感受天都峰
的特点。

(3)师:(浏览天都峰的图片)同学们,讲讲此时此刻你们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4)师:看到如此险峻的天都峰,连作者都在怀疑自己了,她是怎么想的?
由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5)出示句子
a.我爬得上去吗?
b.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
叫人发颤!
(6)自由朗读并思考:她为什么要这么问?
小结:小作者因为害怕而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所以此时看到天都峰又对自己有点没信心。

(7)设置悬念,留下疑问:可是课文最后写到的是小作者已经爬上去了,她在爬的过程中又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小作者是如何爬上天都峰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课文,朗读课文,品酌语句,能够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设计的环节多为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但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刚刚步入三年级,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又因为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