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山文化陶器特征

龙山文化陶器特征

龙山文化陶器特征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通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纳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

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

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假设干道附加堆纹,要紧缘故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
增加。

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

仍以手制
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进展,部分陶器
已采纳模制成型。

要紧器形有杯、盘、碗、盆、罐、
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lì〕等。

纹饰以
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进展起
来的,要紧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
时代距今4千多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特别大的进
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

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
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特别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

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