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戴应新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
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
真是“黄钟毁弃”啊!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
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
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
器表有水蚀斑垢。
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
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
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圭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
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
刃钝,体扁长,一端穿一到二个圆孔,孔端窄于首部。
2.圭SSY29号圭斜刃薄锐,体干特长呈亚腰形,而且不大对称,乃牙璋所改制(图一,10)。
缘璋齿牙薄脆易折,而玉珍贵,故主人将其体干与柄部的界线磨去,改制成圭而赋予新的意义,另派了用场。
SSY30号圭首部内凹有刃,孔旁侧缘有一豁口,也是牙璋改作的(图一,6)。
斧1件。
编号SSY44。
蛇纹石化栏杆岩磨成,色彩斑烂。
方刃,弧背,刃部稍宽,两侧甚长,近背处纵穿二圆孔(图版壹,4)。
4.斧钺5件。
编号SSY46、47、48、49、51。
黄玉质呈蒸粟色,隐隐透出云朵形和烟丝状纹理,有透明感(图版肆,6)。
刃部稍宽而钝,作弧形或斜弧形,背平直,体扁平近方形,穿一孔或二孔。
6.钺戚1件。
编号SSY45。
黄玉质有云烟纹,弧刃两角微翘出体外,平背,两侧近直各有两组齿饰,近背端穿前后相对的大小孔各一个(图版壹,5)。
5.戚戈3件(编号SSY118、120、121)118号戈为赭色并布满紫点,前锐后方,援内无分界,无孔,仅具戈的形状(图一,8)。
120号戈为灰色隐透黑色斑点,长援无胡,单刃在援下缘,方内与援无分界,正中穿一大孔,近末端有一小孔。
121号戈系墨玉质,长援方内,援上下有刃,双刃向前折聚成锋,援身扁平无棱脊,援与内有明显分界。
内中有一穿(图版肆,3)。
3.戈玉刀近40件(编号SSY57、59、60、61、62、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97、98、99、100、101、102、103、104)。
依长宽比例,可分为:宽短型,长约宽的一倍左右,长度在20厘米以下,如SSY105—107的三件刀(图版壹,6)和SSY97—98的两件刀(图版肆,5)皆属之。
青玉质,长方形,刃微向外凸成弧形或向内凹,也有的无刃,有刃者背平稍厚,两侧不完全对称,刃比背稍长,近背处横列二孔或一端正中穿一孔。
6.刀5.刀中长型长度在20—25厘米左右,宽为刀长的1/3或1/4,如SSY89、90、91、93号刀,平背刃微内凹,两侧不对称,一头稍宽,近背处穿2—3孔(图一,5)。
SSY89号刀近一侧正中穿孔较大(图一,8)。
SSY91号刀亦有一大孔(图一,4)。
窄长型墨玉或青玉质,长度在30厘米以上,最长达54厘米,如SSY82、83、84、85、87、88、92、95和96号刀皆是(图一,1)。
宽度约为长度的1/4—1/6。
背短平直而厚,刃部薄长微有弧度,穿3—5孔。
其中SSY83、84、85、97号刀靠近一端的正中穿孔较大,与近背处的一孔接近,吴大澂把这种刀定名为“毊”,说“其三孔之外又有一孔何也?曰:此系俎之孔故居中而向后”(2)实际也是一种刀,然大孔为装系络饰之说有一定道理,SSY85号刀一端呈月牙状,有薄刃,保有牙璋首部的基本特征,是用璋改磨成刀的。
异形璧2件(编号SSY42、43)。
玉髓质,呈晶亮的乳白色,有玻璃质的透明感,杂有红色、黄色晕彩。
环状,周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距相等(图版壹,3)。
SSY43齿间有缺刻,吴大澂定为“璇玑”(3),说是天文仪器,尔后遂以讹传讹,沿用几及百年。
夏鼐先生特出而予以纠正说“各齿高低阔狭又不一致,是不能作为仪器中齿轮以起转动之用”“实为边缘有饰的璧”(4),这二件璧牙外缘薄如刀刃,而孔经尤大,确不能起齿轮转运的作用,益证夏先生的“当和普通璧环一样作为装饰品之用”(5)论点的正确。
3.璇玑璧一件。
编号SSY41,黄烟玉,器甚薄,外径恰是内径的一倍(图一,9)。
《尔雅》“肉倍好谓之璧”,与此比例正合。
璜10件。
编号SSY31—40,青玉,呈暗绿色或褐色。
SSY31号璜作扇面形,约圆的三分之一,两端各穿一孔。
SSY33,34和38—40号五件璜一头有断茬,两端不对称,有的外缘有突出的齿牙装饰,两端各穿一孔或一端穿二孔(图版壹,2),殆由它器改琢而成,属“废物利用”而作成此新的形状。
SSY35—37三个璜均无孔,不能穿系佩戴,是半成品。
2.璜玉雕艺术品:人头象1件。
编号SSY122。
玉髓质,双面平雕。
头束高髻,团脸,鹰勾鼻,半张口,下唇稍长,线刻大眼,耳轮偏后,腮部鼓出,细颈,面颊透钻一圆孔,高4.5厘米(图版肆,4)。
雕刻手法古拙,各部比例虽有失当,但形象传神,酷似今日陕北壮年男子相貌,尤表现出他的健美与憨厚。
4.人头雕像玉蚕一件。
编号SSY123。
灰玉,头小向前伸出,扁长体,杀尾向下微曲,体无纹饰,简洁明快而活现其尾部支撑躯体蠕动前行之态。
穿一孔,长9.2厘米(图版肆,1)。
1.蚕、虎头、蝗、螳螂虎头1件。
编号SSY124,正视作方形,侧视为圆形并纵贯一圆孔。
正面两面雕出虎头形象,其耳眼鼻图案化,凹凸有致(图版肆,1)。
玉蝗1件。
编号SSY125。
青玉,圆头方吻,体浑圆,颈与尾部稍细,线雕花纹似双翅,长7厘米(图版肆,1)。
螳螂1件。
编号SSY126、紫玉,圆头勾吻,甬形体,雕琢流线花纹,躯体前后各有一棱外突,有跳跃感。
长6厘米(图版肆,1)。
此外,还有一些残器和半成品,不一一论列。
石峁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发现白灰面房址,灰坑,石棺葬和瓦棺葬等遗迹(6),出土陶器以灰陶和外表磨光的黑灰陶为主,器形有鼎、鬲、斝、盉、尊、杯、瓶、瓮、罐和单耳罐、双耳罐、折肩罐等,与关中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关系密切,因此石峁遗址应属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亦即陕西龙山文化,它的年代也比较接近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
石峁玉器多出于墓葬,也有在遗址内偶而发现的,其时代应与遗址同时,即与陶器一样也是龙山文化的遗存。
以前我们认为葬玉墓可能晚些,或许接近商代,但经多次调查和试掘,迄未发现晚于龙山时期的陶器,所以我们现在认为:石峁玉器和陶器都是龙山时期的,石峁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遗存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址。
二石峁陶器的制作方法,系采用泥条盘筑,模制和轮制三种技术。
在尊,双耳罐、侈口折肩罐和深腹鼎上都留有明显的轮修痕迹,转盘工具的发明使用对我们了解石峁玉器的制作工艺是十分重要的。
石峁玉器,经鉴定系由墨玉、玉髓、石英岩、大理石岩、蛇纹石岩、基性、超基性变质岩和酸性硅酸岩质料磨成,属软玉类,硬度在6—7度之间。
其中一些玉器是美石而不是玉。
玉料的来源当在陕北本地及其附近的内蒙、甘肃和关中一带,在古代,陕西是著名玉石产地之一,兰田美玉,久负盛名。
陕西古属雍州之域,《史记·夏本纪》引《禹贡》云:“雍州,……贡珍珠琳琅毋”,《集解》:孔安国曰:“毌琳即玉名,琅毋,石名而似珠者”。
清人刘大同《古玉辨》:“古玉出土者,以陕甘为最上,冀、鲁、豫、晋以及皖北,徐、杨等处次之”。
与石峁玉刀质料及器形相同的器物在米脂、靖边和延安也屡有发现,距石峁不远的新华龙山遗址亦出有玉斧玉璧,可见这种质料的矿物在陕北是不难得到的。
石峁玉器器形大,种类多。
工艺精、制作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以致我们在初见到时,居然不敢相信它们是龙山时期的东西。
硕大的牙璋和颀长的多孔玉刀及玉戈等都是墨玉质料,形制规范,边缘整齐。
当然石峁人不可能采集到这么多大小尽如人意的玉料,而是从大块玉料上把需要的小块料切削下来的,显示出已有较高的“开料”技术。
那么他们是怎样“开料”和用什么手段加工琢磨的呢?尽管器物在成型前都经磨光,可在一些玉器上还是能观察到“开料”与琢制的珠丝马迹的。
如SSY13号牙璋从柄末到刃口有一条纵贯器身的棱线,该棱线两侧的面高低微有差别,从而把器身平面分为两个台面,棱线并不端直而呈弧形弯曲;同样的例子在SSY73号玉刀(图版肆,5)上也可看到,而且弧度更为明显,这无疑是转盘磨具留下的痕迹;SSY77号墨玉圭亦留有长长的弧线台痕。
凡此,纵然不是“开料”的痕迹,也应是加工琢磨时打下的“印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判断”(7)。
这是明代解玉的情形,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峁人,不会也不可能制造金属的圆槃,但其已掌握转盘的技术则是事实,并使用于制陶,前面已有说明。
玉质坚硬细密,攻玉制器必须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细沙(俗称解玉砂)作介质,根据需要利用不同的工具反复进行琢磨。
从上述几件玉器上的弧线痕迹得知,石峁人也用转盘工具磨造玉器,这转盘虽非金属制成,然有水和解玉砂的作用,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
钻孔127件玉器除9件无孔外,其余118件都有1—2或3—5个大小不同的圆孔,多数孔系一面下钻,观察孔痕,扁平体薄的器物孔眼都很光圆,不过孔壁都经过进一步的磨研加工,有的孔却呈上口较大,下口较小,孔壁剖面呈斜坡形,如SSY8号牙璋和SSY45号玉戚的大孔,SSY46号玉戚的大孔以及SSY74号玉圭的孔都具这种形状,这是使用“桯钻”留下的痕迹,因为圆棍状的“桯钻”在蘸沙浆不断钻进的过程中,其头端由于磨损而变细,因而钻出来的孔就形成那种上口大下口小的斜坡状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