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
空间格局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囊括了合肥、芜湖、马鞍 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九市全境的以及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 2008年,该规划区人口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818亿元,分别占安 徽省的45%和66%。 而根据规划从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现状、资源 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 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等)
皖江城市带经济建设成果
据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 显示,2015年,皖江示 范区生产总值达到 14639.3亿元,增长 9.6%;引进亿元以上省 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 5891.5亿元,增长 14.3%;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95.3亿美元, 增长12.3%,大大超过 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
自主创新
皖江示范区的建设,将自身在部分优势的产业方面将 重点打造。加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 汽车、机械设备、家电、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和电 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吸纳一 批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实施一批标志性创 新工程,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引 领产业集群式承接。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完善 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 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推进自主研发合作。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 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 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皖江城市带概述:
2010年1月12日,国务 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安徽沿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 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 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 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 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 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时确立的目标。
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 的建设,势必将 大力推进跨江联 动发展,把区位、 资源和市场组合 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加快推进 安徽的区域、城 乡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
皖江城市带明确目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从大力 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 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 业。 根据规划,产业承接主要是两块区域。第一块是芜马 巢产业集中区:依托巢湖市、马鞍山市,利用皖江北岸深 水岸线资源优势,重点在无为、和县沿江一带规划建设承 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技 术等产业,推动芜马巢组团式发展。 第二块是桐池枞产业集中区:依托安庆市、池州市、 铜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接空间大的优势,在长江沿岸共 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有色金色深加工、石油 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各市产业合作、联动发展。
“一轴”“两核” “两翼”
其中“一轴”包括安庆、池州、 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 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 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 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 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 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 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 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 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 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 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 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 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目录解读
战略定位 空间格局 区位优势 园区建设 产业升级 体制改革 自主创新
基础设施
战略定位
安徽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进行了明确 的定位,其中具体包括四 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 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 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 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地。
基础设施
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 长近300公里,并且岸线的利用空间广阔。劳 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全省常年在外 务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 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 1/2到2/3。皖江城市带还是科技资源密集区, 占有全省70%以上的科教资源。(中国科技大
体制改革
政府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金融、土地 管理、对外开放等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采取更为 灵活的政策措施,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探索加强土地 管理的有效办法,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 策,开展价格改革试点,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 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争取中央 在财政、金融、投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鼓励产业有序转移与科学承接。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 门、长三角及其他省市的合作,共同推进科学承接产 业转移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区位优势
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经济联系密切。二、长三角的优 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 劳动力供应基地;三、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
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皖江城市带
——全国首个以“产业 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 划
皖江城市带概述:
2006 年,国家将皖江城 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 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 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 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 转移。如今,安徽9个皖 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 占全省的70%以上,其 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 60%。沿江先进制造业、 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的自主创新特色愈加鲜 明,为设立国家级示范 区奠定了基础。
园区建设
皖江城市带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 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园区硬件基础设施 进一步夯实,市辖开发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县 域开发区全部实现“五通一平”,管网配套全面改善。 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管理 与服务日趋完善,软环境不断优化。 规划将通过三个途径来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增强产业承接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