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实际上,把合肥放到领头雁的位置,可以发挥“一城带六方”的巨大作用,用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的总结,就是“1+N”区域经济布局。

具体来说,向东,合肥滁州家电产业基地;向东南,合巢芜经济带;向南,合铜黄发展轴;向西,合六经济带;向北,合淮同城化;向西南,合安经济带。

再加上合巢六省会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个巨大的“连城诀”布局已基本形成。

放眼整个皖江示范区,合肥可谓一路绝尘,“榜眼城市”芜湖的经济总量只有合肥的一半。

而在这背后,合肥的底气来自于产业的支撑。

只要稍稍留意合肥市经济版图,你就会感觉到产业集群的积聚效应。

从城市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格力工业园、三洋电器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北边的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再到东边的美菱工业园,到南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工业园、长虹工业园、华凌工业园、荣事达工业园、美的工业园。

整个合肥市区几乎被包围在各种家电工业园中。

在这个过程中,完美演绎着产业与城市共同改变与被改变的辩证法。

扩大到整个皖江示范区,像合肥与家电产业这样,具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实力与底气的,远不止合肥一城。

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

奇瑞的蓬勃发展,在芜湖、马鞍山等地带动了5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50%以上是从长三角转移而来;芜湖机械工业园内,来自浙江省玉环县的机械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过来。

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芜湖,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

“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在,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 5%在长三角打工。

今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仍需要更多依靠长三角的辐射带动。

”吴劲松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一方面强化垂直的产业关联,努力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发展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

”立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在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中,芜马铜尤其受到重视,这与芜马铜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

沿皖江南岸依次分布,相距1个小时的车程,也让芜马铜率先在皖江城市带中实现经济一体化有了更现实的可能。

安徽省发改委在《关于加快芜马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芜马铜沿江产业带的概念,“就是要在长江芜马铜段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长江岸线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依托,经过三五年努力,形成加工制造业密集的经济带,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的汽车、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特色产业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一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2007年,铜陵市工业企业700亿销售收入中,铜产业占500亿,铜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30%以上。

“铜陵已经着手改变对原材料产业过于依赖的局面。

”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介绍,铜陵一方面发展铜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正如奇瑞与马钢的合作所昭示的,在芜马铜沿江产业带中,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正初现端倪,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正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重要标志。

“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能充分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

2007年奇瑞年产40万辆,带动500多家配套企业,如果奇瑞的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皖江城市带还在成长之中,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沿江各城市内部以及各城市之间都将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产业布局。

”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的共识,8个城市政府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8个城市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完善,其中有6个城市拥有沿江港口,江面上已有芜湖、安庆、铜陵三座长江大桥,安庆望江大桥、芜湖二桥、马鞍山大桥等正在规划建设中。

芜湖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祚龙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建设。

规划中的沿江城际铁路将可以突破皖江城市带当前铁路网的局限。

这条跨省建设的快速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起点为南京,终点到安庆,全程1个小时以内,从芜湖到马鞍山,只需要10多分钟。

好消息正不断传来:从南京到安庆的沿江高速公路,铜陵到池州段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即将在2008年5月全线通车;芜马铜三市之间的轻轨规划已经提上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今年将开工……当然,不仅是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沿江港口群布局、综合物流网布局、能源供给建设、水利建设布局、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列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做皖江文章从“沿江”到“跨江”在铜陵长江大桥附近,海螺集团巨大的水泥运输管道从厂区直通港口,成为当地一道风景。

以水泥和型材生产著称的海螺集团,在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均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

特色鲜明的生产布局,决定于这三个城市临近港口便利的物流条件。

依托皖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不少沿江城市的重要目标。

2007年芜湖港港口吞吐量为16万标箱,这远远不能满足沿江城市的要求。

芜湖市正规划建设一个吞吐量10万标箱、远期目标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此外,奇瑞还规划企业自用的一个滚装箱码头,海螺则规划新的水泥专用码头。

2007年10月,奇瑞全资收购重组了原芜湖造船厂,成立了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

船舶制造业将成为芜湖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以及临港工业的发展早有谋划。

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为加强岸线管理,安徽省正计划出台“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法”。

一条江,串起8座城市。

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沿江发展,更要考虑跨江发展。

长江北岸的安庆、巢湖、滁州期待来自“江对岸”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带动力。

吴劲松认为,“沿江经济带最终的形成,必须着眼于长远跨江发展。

芜马铜地区要依托现有的过江通道优势和岸线资源,着手考虑跨江发展。

巢湖等市也要将产业布局尽可能向沿江靠拢,与江南的开发相互促进,与江苏沿江联动开发相呼应。

”皖江城市带的崛起长江安徽段,俗称皖江。

安徽省长江经济带(下称皖江地区)范围包括沿江的合肥市、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市和池州、巢湖地区,江北的滁州市(南5县市区),江南的宣城地区等。

规划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0.3%;1994年年末人口1995.5万人,占全省33.5%。

皖江地区是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地带,也是安徽省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

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是国家加快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带动全省开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皖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紧邻我国经济紧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通江达海。

这不仅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且有利于与海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皖江地区铁、铜、硫、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赋存集中,便于开采。

区内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代表的山水、人文景观与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连成一片,具有通过联手开发,建成世界级旅游区的良好条件。

经济发展优势二:结构优势明显,主体实力较强。

在本省各大经济区域中,皖江地区各地市的产业结构特色最为明显,如芜湖的轻纺、机电;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化工;安庆的石化;滁州的机械、家用电器;巢湖、宣城的建材、机械等,都有一定基础,且拥有一批大中型企业。

各地市间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通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可以形成较强的整体优势。

本区农业也较发达,粮、棉、菜、渔等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优势三:交通基础较好,城镇较为密集。

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港口设施初具规模;铁路有淮南、宁铜、皖赣、宣杭、合九等线路在本区通过;公路四通八达;芜湖、安庆市均有军民两用机场。

区内拥有城市(含县级市)9个,占全省城市的47%,建制镇316个,占全省的38.1%,其中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为省辖市;城镇人口素质较高,通信、供电、供水、供气、道路、车站等设施较为齐备。

经济发展优势四: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优越。

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较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为皖江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