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幼儿园后的孩子为什么会有明显差异?幼儿园开学两个月后,入园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有的孩子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响亮地问候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与老师很好合作;有的孩子则不然,抢椅子,抢积木,或随便走动,对老师的提醒置之不理;还有的孩子一直由父母“护送”到座位上,还拖着父母的衣服不肯放;甚至有个别孩子,居然一直不肯自己动手吃饭,要由父亲、奶奶每天轮流来喂他。
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那些适应性强、和同伴老师友好合作的孩子,一般父母都非常尊重他的决定,对他言行给予肯定的评价,并表示钟爱。
例:陈皓天的奶奶听到孙子要求留下来陪一陪时,马上笑着答应说:“行,但你要记住在家里的协定“石头、剪子、布”游戏,连猜三次,你赢了,奶奶就在旁边陪一会儿;你输了,奶奶马上就走(有时进行1-10的数数)。
”小皓皓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自愿许好的诺言中,高兴地跟奶奶告别。
2、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厉,甚至用恐吓的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粗暴、发脾气。
所以这些孩子与老师、同伴的合作就差,攻击性行为就多。
例:杨宇轩的爸爸送孩子进园,很少提醒孩子主动问候别人和向家长告别,对轩轩提出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一口回绝,而且总绷着脸,几次在园门口训斥和打轩轩的耳光。
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放任自流。
3、有的父母把爱溢于表面,溺爱过度,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使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感加重,离不开大人半步。
例:朱琳的奶奶每次对朱琳提出的陪一会儿、再陪一会儿总是无条件满足,还一个劲地讲述朱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由她操劳和代劳,总之,只要有她奶奶在,孙女是不会有任何委曲的。
可她不知道,正由于她过度的关心、爱护,每天,老师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引导、教育朱琳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陈新的妈妈每天午饭时间都要来喂陈新吃饭,原因是从小到大孩子一直是由她喂大的,生怕孩子自己动手会吃不饱,使陈新形成一到午饭时间就等着家人来喂的习惯……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
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
一个良好的家庭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当的行为模式,明朗而又能克制的情感,以及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责任感和灵活的交往能力,而所有这些幼儿怎样交朋友朋友,在许多成年人心中,这个字眼会唤起不少有关童年的美好回忆:上课时课桌下偷偷递条子、课间操跳皮筋儿拍烟盒、放暑假去小河里游泳摸鱼等等。
家长们总是急于让孩子结交朋友、体验友情的欢乐。
然而当自己的孩子“不合群”、不愿分享玩具,或者和小朋友在公园里的游耍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战时,家长们往往感到焦虑。
别着急,你的宝宝未来的生活中不会缺少朋友。
但是你心目中所向往的那种友情并不是在幼儿期形成的。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没有开发出成年人的社交能力。
他们还处在自我中心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同情心去替他人着想或与他人和平共处。
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唯一重要的人是“我”。
在给予和获取的平衡关系中,他们能够理解的是“获取”。
唯一重要的需求是他们自己的。
而且,他们对于正确和错误的理解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任何社交风度,并且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对小朋友扔玩具、把别人的积木踢倒、烦躁时掐伸手可及的胳膊,等等)。
然而,在今后两年中,这些小独行侠们将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用语言而不是攻击性行为解决冲突,总之,学会交朋友。
你可以这样帮助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只有在对自己感到满意之后才会关注他人。
与孩子建立社交关系:孩子最早的社交对象就是自己的家长,所以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培养恰当的社交行为。
不要时时处处让孩子优先,鼓励他分享,并且注意礼貌用语(“情”、“谢谢”、“对不起”等等)。
从一对一开始:多数幼儿适合于一次只交一个朋友,所以家长应该挑选自己的孩子最合得来的小朋友,安排他们短时间的聚会,并且提供足够的玩具和活动。
千万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不要期望孩子马上成为伙伴:除非你的孩子已经习惯众多小朋友的场合,大多数幼儿之间的交往还是“平行”的,就是他们各玩各自的,互相不搭理。
但这就是社交生活的开始。
尽管他们表面上自成一体,其实还是在默默地关注对方。
他们会偷偷地看对方一眼、模仿对方的行为、甚至抢对方的玩具。
鼓励他们进行需要合作的活动和游戏:比如搭积木、踢球、捉迷藏,等等。
接受孩子独特的社交方式:如果你自己热情好客,孩子却比较腼腆,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施加压力。
也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格或者行为而在他人面前感到羞耻。
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外向喜欢热闹,有些孩子却更愿意先在一边看看,等到熟悉环境后再参与。
更有些孩子,我们称其为“观察家”,根本不会主动参与任何活动,这也是正常的。
给孩子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越早让孩子接触其他孩子,孩子的社交生活会越顺利教你如何做个出色的父母㈠付出更多的关爱给孩子爱孩子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投入。
哪管工作再忙,作为父母也要抽一定时间来陪伴孩子,哪怕是谈谈天、做做游戏,让孩子体味父母的爱。
同时,不要过份溺爱与责骂,父母多从正面表露自己的爱,有利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品质。
㈡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大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交往难,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父母会在自己的参与下让幼儿进行交往,没有真正地独立与人交往,我建议: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说、去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多次交流总会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的。
㈢从小锻炼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先选择孩子容易接受的项目练起,表扬他们每一点进步,孩子有了自信,才能主动学习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当孩子希望独立做某些事时,父母就要有耐心,不要随便给予帮助。
陪养孩子独立自理是意义深远的大事,要本着为孩子的前途着想,重点培养。
㈣从孩子兴趣着手,使其得到提高和发展一般儿童3岁会表现其爱好,5岁会显示出特点,到7岁时就会被一般能力的孩子超过,所以细心的父母应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使其逐渐转化为超越周围幼儿的特殊能力。
儿童的音乐能力可能比其他能力表现的早,音乐艺术能启迪人的左脑,使人的左右脑互相促进,所以“钢琴热”也不断升温,仅上海就有琴童10万余人,一些国家学钢琴的人比开车的人还多,可见他们对幼儿早期兴趣的培养有多么重视。
启发右脑除了音乐以外还有绘画、文学、舞蹈等,家长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祝愿您早日成为一名出色的父母。
如何让入托的孩子少感冒许多父母都会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幼儿入托后,会三天两头患感冒。
在求医之余,爱子心切的妈妈都非常想知道宝宝为何会如此频繁地感冒,如何预防,如何护理,有什么药能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以减少宝宝感冒的次数和程度……一、感冒是怎样传染的呢?父母的误区:1、一些病儿的父母常常会这样说:“我家宝宝昨天和打喷嚏的孩子一起玩,今天就咳嗽感冒了,全怪那个孩子!”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感冒多数是由病毒引起,从接触到出现症状大约需要2-4天。
由此看来,那些父母的责怪明显是冤枉那个打喷嚏的孩子了。
2、有些父母总感觉孩子体质弱,要多穿衣服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这是种典型的观念性错误。
因为,孩子好动爱玩,新陈代谢旺盛,非常容易出汗。
如果给孩子穿得多,捂得热,等于在促使出汗加剧,待到汗湿衣服时,恐怕孩子要想不感冒都难了。
医生的观点:1、感冒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的。
患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毒就会“乘”着细小的飞沫在空中飞舞。
如果幼儿在附近就会吸入感冒病毒,抵抗力差的孩子就很容易发病。
因此,在感冒高发季节,建议给宝宝戴口罩,这样能有效减少传染感冒的可能性。
2、这是不少父母常常忽略的一个原因。
感冒的宝宝抹了鼻涕,手上沾染了病毒或者病菌,然后和另一个宝宝握手,或者一起玩了同一个玩具;另一个宝宝不知不觉用手抠了自己的鼻子……就这样,宝宝们相互传染着。
因此,我们必须老调重谈——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外出进门后洗手,不随意用手揉鼻子摸脸……二、为什么入托的宝宝容易感冒?1、情绪紧张,陌生环境里的不安全感,使孩子的免疫力下降。
史静敏医生(上海市儿童保健所,长期担任全市各托幼机构的保健和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接触实践,熟悉情况)入托,对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他离开熟悉的家,四周都是陌生人,生活上有种种的不习惯,等等原因都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紧张。
尤其是敏感的孩子,这种情绪的影响更大。
医学早就证明,紧张和压力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更何况是一个免疫力仅为成人1/3左右的2岁孩子。
另外,托幼结构是集体生活,一个保育员要照顾几十个孩子,要求她面面俱到肯定不现实,而且保育员也不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照料的疏忽也就在所难免。
托儿所的人群密度相对家庭肯定要高,一旦有什么病毒或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比较高。
常常是一个孩子感冒,周围的孩子跟着传染。
2、给孩子穿得太多,捂得太热,反使孩子着凉。
姚蓓喜老师:(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福会托儿所所长21年,和孩子以及父母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的确,父母们都很害怕孩子染上感冒,可他们采取的预防手段好像都有一个——“只有保暖才能不感冒”。
我观察到的事实正相反,很多孩子的感冒恰恰是被大人“捂”出来的。
托儿所游戏多、活动量大,而且孩子本身都好动,穿得太多,很容易出汗,汗湿了衣服,凉凉的贴在身上,就容易受寒着凉。
另外,穿衣太多、穿脱不方便也给孩子在托儿所午睡增添了感冒的几率。
爸爸妈妈真的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了。
三、该如何让入托的孩子少感冒?史静敏医生给父母的三点建议:1、体质弱的孩子,在入托适应期,可先让孩子上午来托儿所玩半天,吃了午饭回家。
我们发现这样安排,有利于孩子情绪的放松,同时,也可减少午睡时的交叉感染,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有利。
2、体质弱、比较敏感的孩子,家庭条件许可,可把9~11月的秋季初次入托儿所,改为5月入托。
因为秋季本来天气就忽冷忽热,容易感冒,再加上孩子入托的不适应,感冒就可能成为家常便饭;而5~6月,气候比较好,那些秋天入托的孩子已经基本适应托儿所的集体生活了,保育员不再手忙脚乱,可以腾出精力照顾新入托的孩子。
这样,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会容易一些。
另外,尽量为孩子选择人数少的小班,保育员的照顾会周到细致一些。
3、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出汗,出汗即感寒。
因此,父母可以准备几块薄毛巾,拜托保育员在孩子户外活动和午睡时垫在后背上,汗湿后及时更换,这是一种简单、方便的预防感冒方法。
四、让宝宝远离感冒10个要点:1、严防病从口入:饭前、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进托儿所和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洗手。
2、随时添减衣服:秋天慢加衣,春天慢减衣;早晚多件衣,出门进门加减衣。
3、增加户外运动:户外活动给孩子增加锻炼的机会,户外新鲜空气可减少生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