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肉毒梭菌与肉毒素及其临床应用
肉毒梭菌与肉毒素及其临床应用
A、B型——分布最广,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C、D型——一般多存在于动物的尸体或在腐尸附近的 土壤中
E型——存在于海洋的沉积物、水产品的肠道内 F型——适应于深水的低温,在海洋地区分布广泛 G型——分布较少
Page 7
二、肉毒毒素
Botulinum Toxin
Page 8
Generation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蛋白质毒素) 先在肉毒杆菌细胞内产生无毒的前体毒素 在肉毒杆菌死亡自溶后前体毒素游离出来 经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或细菌产生的蛋白酶激活后
Page 23
Mechanism of Action (BTX-A )
阻断(Blocking):A型肉毒毒素通过裂解SNAP-25而阻止乙
酰胆碱的释放。
SNAP-25是一种在细胞膜上促使神经末梢内囊泡与突触前膜顺利融合 并释放乙酰胆碱的必须蛋白质。这一过程阻止肌肉收缩,但并不影响 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储存,也不影响电信号沿神经纤维的传导。
Page 3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革兰氏阳性菌 专性厌氧 梭状芽胞杆菌 典型的腐物寄生菌 低温生长产毒 分布广泛
主要存在于土壤及海洋沉淀物中,偶尔存在 于动物的粪便中
Page 4
Form & Structure
多形态细菌 约为4×1μm的大杆菌,两侧平行,两端钝园,直杆
肉毒梭菌与肉毒素及其临床应用
Clostridium Botulinum & Botulinum Toxin &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1
肉毒梭菌
2
肉毒毒素
3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4
临床用肉毒毒素的制备生产
5
前沿和展望
Page 2
一、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方具有毒性
Page 9
Types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将肉毒毒素分为 A、B、Cα、Cβ、D、E、F和G八个类
每种肉毒素只能被同型的抗毒素血清中和 除了Cα是细胞毒素外,其他都是神经毒素 A型、B型、E型——常引起人食物中毒 C型、D型——引起牛、羊、貂和水禽的疾病
Page 10
Page 6
Types & Distribution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可将肉毒梭菌分成8个型 ——A、B、Cα、Cβ、D、E、F、G型 对人致病的是A、B、E、F4型 A、B型最常见,E型来自鱼制品,F型少见,其他型则对
动物致病 具有某种区域性差异,显示出生态上的差别倾向
由于肉毒毒素是一种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大分子 蛋白质,虽然治疗剂量很小,短期内反复注射仍有可 能刺激抗体产生,而这将直接影响以后的治疗效果, 所以一定要坚持小量、间隔3~6个月方可重复使 用。
Page 35
肉毒中的治疗
特异性肉毒抗毒素 肉毒毒素抑制剂 血液净化及抗焦虑治疗 监护和改善呼吸功能及加强支持治疗是降低病死
Toxicity
类型
A B E F
毒力(LD50/mgN)
报告者
2.2×108 2.6×109 5~8×107 1.0~1.5×108
Lammana(1946) Duff(1957)
阪呟二(1969) 阪呟二(1974)
Structure
前体毒素——900KD复合体 ,肉毒素通常以神经毒素、 血凝素或非血凝活性蛋白复 合体的形式存在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 的微生物毒素制品
1989年,美国FDA首先批准上市 1997年,我国正式批准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
所生产和研制的注射用A型肉毒素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生产肉毒素——美国、英
国和中国
Page 39
2. 已上市的临床用肉毒素制品
BOTOX(美国)
Page 5
Growth & Generation
生长的最适温度:25-35℃ 生长的最适pH:6.0-8.2 生化性状很不规律(即使同性,也常见到株间的差异) 典型的腐物寄生菌
侵入人及家畜肠道内不能生长繁殖,但在消毒不彻底 或污染的食物中,在厌氧的环境下生长繁殖,并产生强烈 的外毒素 在真空包装食品、冷冻食品及罐装食品中具有生长优势
Page 11
Toxicity
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
肉毒毒素的毒性常以其单位容积或重量腹腔接种 小鼠获得的LD50数(小鼠腹腔半数致死量 MIPLD50/mg或ml)表示( LD50是用接种后观察 四天的结果计算的)。
对人敏感的四型中,A型最强。A型强毒株在最适 的产毒条件下,其产毒高峰值可达150万~200万 MIPLD50/ml,比B型高5~10倍。以 4×103MIPLD50为一个人的经口致死剂量计算, 每毫克含1,000人的致死量
肉毒毒素的神经毒素是150kD的多肽,它由 100kD的重(H)链和50kD轻(L)链通过一个二硫键 连接起来
Structure
H链(100kDa)
具有胆碱能特异性,能与受体结合 ,促进L链转运而发挥作用
H链作用于靶部位靶细胞,专施结合 功能,L链才真正发挥其特异作用
所有类型的肉毒素具有相同结构
Dysport(英国)
衡力BTXA(中国)
Page 40
3. 我国治疗用A型肉毒素BTXA的制备工艺简图 产毒培养基制备 产毒培养 除菌过滤 毒素的精制提纯 毒素的稀释、冻干
4. 毒素的产生
菌种宜用稳定、产毒高的肉毒梭菌Hall株
产毒培养基由酪蛋白胰酶消化液、酵母浸出物和 葡萄糖组成,pH7.3
Mechanism of Action (BTX-A )
摄入(Internalization ):毒素通过受体介导的胞饮作用进
入到细胞内,这一过程中神经末端细胞膜将毒素包裹起来。在神经末 梢内形成毒素囊泡。
Page 22
Mechanism of Action (BTX-A )
重链使该蛋白进入神经元,进入之后,轻链从囊泡中释放到胞浆中, 行使蛋白酶的作用。将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网罗蛋白切开,阻止神经 递质的释放。
神经毒素具有神经毒活性, 是致病和起治疗作用的关键 成分
HA(haemagglutinin)——血 凝素,能维持毒素的形态和 空间结构
NTNH(non-toxic nonhaemagglutinins)——非血 凝素蛋白
Page 14
Structure
神经毒素单链被酶切割为二硫键联结的双链分子
Mechanism of Action (BTX-A )
神经芽生( Sprouting ):神经信号无法传达到肌肉内,
诱发不了肌肉的收缩,从而成为化学性的麻痹状态。随时间的流逝, 神经末梢部位会长出新的神经芽这个叫“sprouting”。
Page 25
Mechanism of Action (BTX-A )
Page 33
肉毒素美容除皱的安全性
因肉毒毒素的注射治疗剂量为毫微克(ng)级, 仅为 人致死量的数十乃至数百分之一;
美国专家委员会:肉毒毒素的治疗量仅为人吸入 致死量的3‰,口服致死量的0.005%。
一般认为是安全的,关键是控制好用量,一定做到微 量注射。
Page 34
肉毒素美容除皱的安全性
迄今,国外报道,肉毒毒素已可用于眼科、神经科、康复科、消化科、 泌尿科、皮肤科及美容科等50余种病症 疑难病症的治疗。
Page 29
我国肉毒素制品适用的临床症状
Page 30
肉毒毒素美容除皱的原理
肉毒毒素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 梢,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 用进入靶细胞
完整的肉毒毒素的二硫键被切断 ,L链进入胞质并按毒素型别分别 作用于乙酰胆碱囊泡膜的小突触 泡蛋白或突触前膜的相关蛋白和 融合蛋白等膜联系/跨膜蛋白
状或稍弯曲 具有4-8根周边性鞭毛,运动迟缓,无荚膜 芽胞
卵圆形,多位于次极端,偶有位于中央,常见很多 游离芽胞。 芽孢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彻底杀灭条件)
—180℃干热5-15min —100℃湿热5h —121℃高压蒸汽30min
Colored SEM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素A型和E型可以切断其中的SNAP-25蛋白质,肉毒素B、D 、F、G型切断VAMP蛋白质,肉毒素C1切断syntaxin和SNAP-25。
Page 20
Mechanism of Action (BTX-A )
结合(Binding):注入BOTOX毒素后,肉毒毒素的重链(
heavy chain)的羧基端受体识别位点与胆碱能神经末梢质膜上的高 亲和性受体特异性结合 。
L链(50kDa)
锌肽链内切酶,其裂解活性集中于 氨基末端
不同类型的肉毒素结构不同
Page 16
Mechanism of Action
正常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
mechanism of action
当肉毒毒素存在时
Mechanism of Action(BTX-A )
肌肉和神经连接的部位有称为肌神经连接部(neruomuscular junction)的交叉部位。从神经系统传达下来的电子信号刺激神经末梢 储存的神经转达物质乙酰胆碱使其从神经末端分泌出。
在猴实验基础上将肉毒毒素引入眼科疾病治疗,并在1980年首次报告 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替代斜视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此后他和其他临床专家对肉毒毒素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免疫学反应 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斜视、眼睑痉挛、面肌痉挛等疾病的治 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1992年,有人尝试将其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除 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