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合作与探究:
找出上面一组鼎在形制与图案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的历史知 识,说出你的理由。
由凝重走向轻灵 由繁复走向简朴 由怪诞走向平易 由神魔走向世俗世界。
二、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王朝,它的艺术也体现出围绕帝王而创作的 特点。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在陕西临潼.西杨村 南边发现,形象生动、手法写实、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代表了秦代雕塑的最高成就。是中 国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曾侯乙墓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 湖北随县,雷鼓墩战国一号墓。现 存湖北省博物馆。 (编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打 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 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故称编钟)
如此数量巨大、保存完好的精 美的编钟出土,举世震惊。
虎食人卣 (青铜 . 商)
虎食人卣是商代器皿,出土于湖南安 化、宁乡交界处。造型取踞坐之虎与人相 抱,立意奇特,装饰繁缛,结构严密,体 现了青铜器成熟时期的艺术特色。
司母戊方鼎 是目前所知体量最 大的鼎, 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 亲“戊”而特意制作的。造型宏伟、 稳重、庄严。四周以繁复的饕餮纹 作为装饰,气势威严。
司母戊方鼎共饰兽面与牛首24个,两耳纹饰为: 两只老虎共衔一个人头,装饰神秘、恐怖。
鼎的故事
• 夏传九鼎
•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 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 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 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 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 类社会先后出现了成熟的文 字和统一的国家,从而进入 所谓的文明时代。
• 公元前1500年,商朝建 立起强大的王国,并掌握了 高超的青铜工艺。青铜器艺 术史美术在这一时期最为显 著的代表,发展出多种繁杂 华丽的器型和纹饰。随着社 会等级的分化,逐渐成为贵 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不可缺 少的礼器。鼎,一度成为国 家政权的象征。
公元前1100年商代青铜制作地区分布图
青铜器
青铜器是用铜与 锡、铅的合金铸造 的器具,因颜色灰 青而得名。分范模 法和失蜡法两种工 艺。
思考:
文明时代和原始 社会在社会结构上 有什么区别?
一 青铜器
司母戊方鼎 (青铜.商) 1939年3月发现于河南安阳市
武宫村北,鼎高133厘米,宽110 厘,重832公斤,鼎腹内长壁上有 “司母戊”三字铭文而命名。
秦始皇兵马俑头像
•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 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 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 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 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 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 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 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青铜器 饕餮纹纹饰变化
这五幅饕餮纹样是按时间的先后顺 序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你能发现它们 有何不同吗?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1、第一幅夏朝的饕餮纹饰简单。 2、第二幅商朝的饕餮纹饰复杂、神秘。 3、第三幅西周的饕餮纹饰繁复、有多层
纹饰。给人有崇高之感。 4、第四、五幅属春秋、战国的饕餮纹
饰,简单、清新、自然。
礼仪与教化
• 教学目标: • 1 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情感目标) • 2 了解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美术现象,以及跟当时社
会结构、思想道德观念的联系(认知目标) • 3 了解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主要美术
现象和风格特征。(技能目标)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青铜器纹饰的演进变化。 • 2 古埃及美术的造型特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 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 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 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 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 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 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 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 饕餮纹 • 又称兽面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
种纹饰,属于怪兽纹,通过把现实中 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
大盂鼎 (青铜 . 西周)
大盂鼎出土于陕西眉县,是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平和。大盂鼎采用了大型圆腹 鼎的形式,庄重而和谐。
它的内部还镌刻长段的叙事 性铭文,文字严谨、规整又不失 韵律。完整地记录了周康王册封 贵族盂并劝他勤勉于政的史实。
问鼎
• 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 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 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 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 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 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 “列鼎而食” 和“钟鸣鼎食” • 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
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 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
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 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的生活。
象这样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被后世称为“金文”。不仅具
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我国的 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和审美风尚又有了新的发展: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 县,一共两件,高118厘米,宽54厘 米,重64.28公斤。
造型上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 感。方壸通体满饰蟠螭纹,相互缠绕 不分主次。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运 动动态平衡。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 一个新开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