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一词起源:《孟子·尽心上》●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根本特征)2.社会属性a)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b)教育具有历史性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i.教育具有继承性ii.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iii.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根本错误2.生物起源说(托里诺尔、桑代克、沛西·能):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混淆了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类教育活动的界限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教育a)没有阶级性b)在生产活动中进行2.古代学校教育a)奴隶社会的教育i.中国:夏商周出现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ii.西方: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iii.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iv.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最典型特征b)封建社会i.中国: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ii.西方: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c)特征i.古代产生了学校ii.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iii.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还具有等级性iv.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20世纪以后的教育新特点a)教育终身化b)教育全民化c)教育民主化d)教育多元化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a)中国i.《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ii.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iii.墨翟:“兼爱”、“非攻”b)西方i.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ii.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真知iii.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iv.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模仿—理论—练习”2.创立阶段a)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b)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c)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d)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e)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有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f)赫尔巴特i.《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ii.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iii.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g)杜威i.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ii.“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iii.“在做中学”iv.学校即社会h)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是思想核心3.发展阶段a)马克思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i.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进行教育探讨ii.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iii.马卡连柯: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iv.杨贤:《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b)现代教育理论发展i.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ii.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倡发现教学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a)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b)社会发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果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4.政治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青春期的发展: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省长发育的高峰期●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a)含义:在整体上具有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b)教育启示: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2.阶段性a)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b)教育启示: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3.不平衡性a)含义: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身体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平衡b)教育启示:任由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4.互补性a)教育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别差异性a)教育启示:发现个体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个体发展动因a)内法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高尔登b)内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善)、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祖先如何,可以任意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2.影响因素a)遗传: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了可能性b)环境c)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力d)学校教育i.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ii.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了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制度●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轨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西方现代学制发展1.双轨制:一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以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

最典型: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苏联●我国学制1.旧中国学制a)1902,壬寅学制,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没有实行b)1904,癸卯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c)1912,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d)1922,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新中国学制a)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教育共组的指示》,“两条腿走路”3.我国当前的学制a)现行学制: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世纪以来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c)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人物)d)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3.不收学费、杂费4.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与教育方针的区别: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更为明确●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作用:导向、激励、评价(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价差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造就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

否定了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3.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培养“自然人”。

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否定教育一般、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我国教育目的1.造就“四有”的“五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确立依据a)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c)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d)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a)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b)要求使学说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c)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素质教育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b)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c)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灵魂和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性的保证)、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教育研究基本方法1.观察法(最广泛):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观察和记录,获取经验事实2.调查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a)普遍调查:全面调查,对某一范围内所有的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b)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c)个案调查3.历史法: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4.实验法:验证假设,探究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5.行动研究法: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