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教育基础知识(中学)一、判断题1.【答案】×。
解析:将学习失败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为能力低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感觉,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2.【答案】√。
解析: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答案】×。
解析:学校的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
4.【答案】×。
解析:按照心理学家对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少年期对应的学段是初中。
5.【答案】×。
解析:德国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先使用了美育。
6.【答案】√。
解析: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7.【答案】×。
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对人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因素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8.【答案】√。
解析: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和方法。
9.【答案】×。
解析: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体现的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答案】×。
解析:教师中心说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
11.【答案】×。
解析:新课改提倡的课程结构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的特点。
题干中只设置经验课程,取消其他课程,违背了均衡性的特征。
12.【答案】×。
解析:“当其可谓之时”是指要在恰当的时候实施教育,体现了及时施教的原则。
13.【答案】√。
解析:效度是指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如果测试的结果与要考查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低。
14.【答案】√。
解析: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职业。
15.【答案】√。
解析: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所以说,定势既可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也可能阻碍问题的解决。
16.【答案】×。
解析: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7.【答案】×。
解析: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只是说,每个人所具备的创造性高低不同。
18.【答案】×。
解析: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和再认产生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回忆和再认产生的干扰称为后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19.【答案】×。
解析:科尔伯格采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
皮亚杰则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来研究道德认知发展过程的。
20.【答案】×。
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发展高级需要。
但特殊情况下,低级需要没得到满足也可能会发展高级需要。
所以题干中的学生生理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也是可能会努力学习的,即发展认知需要的。
二、单项选择题21.【答案】A。
解析:题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2.【答案】D。
解析:《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受教育者的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3.【答案】C。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主张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4.【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5.【答案】B。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6.【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出了“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7.【答案】B。
解析:学习高等数学有利于学习初等数学属于正迁移;学习初等数学在先,高等数学在后,所以学习高等数学对于学习初等数学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
28.【答案】D。
解析:亚里士多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29.【答案】C。
解析: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由外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外部动机。
30.【答案】D。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1.【答案】C。
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32.【答案】C。
解析: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三方面的区别: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性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参与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三是在学习环境上,隐形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
33.【答案】A。
解析:德国著名师范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一个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
”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不是只把知识简单地告知学生,而要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真理。
34.【答案】B。
解析:知识的学习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其中首要环节是知识的理解。
35.【答案】B。
解析:负强化是指消除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三、多项选择题36.【答案】ABE。
解析: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如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等。
CD属于技能。
37.【答案】ABCDE。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38.【答案】ABCDE。
解析:程序学习理论是由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编制程序的基本原则有: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39.【答案】ABCD。
解析: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40.【答案】ABCD。
解析:根据迁移的效果,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的不同,迁移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1.【答案】CDE。
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孔子的核心是仁、礼,洛克提出“白板说”。
42.【答案】ABCD。
解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43.【答案】ABCDE。
解析:《教育法》规定,学校即其他教育机构有(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4.【答案】ABCD。
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ABCD都属于正强化,E 撤销惩罚属于负强化。
故选ABCD。
45.【答案】BD。
解析: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作业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46.【参考答案】(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7.【参考答案】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五、辨析题48.【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因此,题干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49.【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二者相互影响,只有发展好个体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功能的发展。
50.【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51.【参考答案】我国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一)平等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人际关系”。
(二)合作的工作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