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第九章 护士心理 《护理心理学》课件

9第九章 护士心理 《护理心理学》课件


二、选择题
1.关于护士角色,不正确的描述是( )。 A.要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资格才能从业 B.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C.有特定的行为模式 D.一旦从事护士职业不能转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是( )。 A.1988年1月31日公布,1988年5月12日 B.1998年3月3日公布,1998年6月6日 C.2008年1月31日公布,2008年5月12日 D.2009年5月12日公布,2009年5月25日
(二)护士的权利
护士的权利,在《护士条例》中是这样规定的:
1.护士执业,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待遇、参加 社会保险的权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护士工资,降低或者取消护士 福利等待遇。
2. 护士执业,有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 健服务的权利。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 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的权利;患职业病的, 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评 析:
这是一个过度参与的案例。通过对小赵的督导,发现小 赵的母亲是因为脑瘤离开了她,使她倾向于花额外的努力去 访视那些因亲属死亡而留下配偶独自生活的家庭,她下意识 地认同那些面对着与她所经历情形类似的患者。
思考与训练
一、名词解释 1、护士 2.护士角色 3.角色知觉 4.角色学习 5.角色期待 6.角色适应 7.职业角色化
的概念
1.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 角色及其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三方面: ①对自我角色的认知; ②对他人角色的认知; ③对角色期待的认知。
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有在角色知觉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 能使角色得以实现。它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 功地扮演各种角色,取决于角色认知的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 程,它贯穿于角色行为的整个过程中。
第九章 护士心理
第九章 护士心理
【学习目标】
1 描述护士角色的概念及护士的权利与义务。 2 记忆护士的心理特征。 3 说明护士角色的常见类型。 4 描述护士适应不良的常见表现 。
第九章 护士心理
第一节 护士角色及其心理特征 第二节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一节 护士角色及其心理特征
一、护士角色 (一)护士角色的基本含义
❖ 角色又称“脚色”,原意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后被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理 论中,称社会角色。
❖ 社会角色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 社会角色包含三种含义: ①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 ②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 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去 行动的。
社会给予了护士许多权利,护士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护士条例》 中的规定的护士的义务是:
1.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2.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 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护士发现医嘱 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当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 师提出;必要时,应当向该医师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 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 3.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4.护士有义务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生自然灾害、公共 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安排,参加医疗救护。
未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提出或者报告的; ③泄露患者隐私的; ④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
突发事件,不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的。 ⑤护士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的
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在预防、治疗疾病和医疗保健方面,对于护士不存 在“高尚”,也不存在“奉献”,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一)护士的认知特征 观察力 思维力 注意力 记忆力
(二)护士的情感特征 作为一名护士应当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和控制
能力,保持情绪与情感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护士职业的道德核心是“利他”和“助人”,这 是 每个护士应当具备的道德感。具体体现在护士的同情 心和责任感。
(三)护士的意志品质
作为一名护士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确立为护理 工作而献身的志向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必须具备 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的意志的果断性及坚持性等良好 的意志品质。
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
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二)护士角色适应不良主要表现 1.角色冲突 2.角色混乱 3.角色缺如 4.角色减退 5.角色强化
(三)护士角色适应不良的调适
解决护士角色适应不良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①提高角色扮演的技巧,积极地解决某些角色冲突。 ②暂时或长久地解除某一角色任务,以缓解角色冲突。
第一节 护士角色及其心理特征
(一)护士角色的基本含义
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年1月30日公布、自2008年5月12 日起实施的《护士条例》中所称的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 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 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
的状态。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
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
为怪僻,提出辞职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
(四)护士的气质和性格
护士的良好性格的具体表现是: ①对患者要乐于助人、诚恳耐心、热情有礼。 ②对工作要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沉着冷静、机
智果断、作风严谨。 ③对自己要开朗稳重、自尊自信、自强自爱。
第二节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护士职业角色化的概念
职业角色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在特 定的职业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职业的角色人格,掌握足 以胜任职业的角色行为。
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角色及其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称为 ( )。
A.角色知觉
B.角色学习
C.角色期待
D.角色适应
4.个体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称为( )。
A.角色期待
B.角色学习
C.角色知觉
D.角色适应
5.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对该角色应遵守的行为 规范的要求,称为( )。
4.角色适应 角色适应又称角色适称。 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对该 角色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即角色与位置、身份 匹配。
【知识卡片】
职业倦怠
❖ 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也一直是职业倦怠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职业人 群之一。了解职业倦怠有利于护士的心身健康。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 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 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护士职业角色化是特指从事护理活动的人员在职业过程 中与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护理工作中, 护士通常会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1.护理者 2.协作者 3.教育者 4. 管理者 5.代言人 6.研究者
二、护士职业角色化的过程
(一)角色知觉 角色学习 角色期望 角色适应
为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须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1.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2.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加强实践锻炼
【案例评析】
案例9-2
小赵是一位肿瘤科护士,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她对某种类型 的患者工作的护理工作会做出超常规的护理,额外的努力甚至超 出她的工作时间,真正地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说急,甚至在 离开病房后还心还牵挂这类患者。而在其他类型的患者身上并未 做过同等的努力。
A.角色学习
B.角色期待
C.角色知觉
D.角色适称
三、填空题
1.护士是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职业证书,从事护理活动,履行
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
人员。
2.护士的认知特征具体表现在观察力、 、


等方面。
3.护士职业的道德核心是“ 士应当具备的道德感。
”和“
”这是每个护
四、简答题 1.简述护士应该具备的意志品质。 2.护士的情感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是护理行业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护士的心理特征
护士的心理特征是指护士在认知、情感、个性心理方面的特点。 这些心理特征是因为护理职业的需要而促成的,是社会对护士 角色的期待,所以护士都应该具备这些心理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护士的认知特征 (二)护士的情感特征 (三)护士的意志品质 (四)护士的气质和性格
角色知觉对人的意义是:只有具有角色知觉才能按照相应 的身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
2.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
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 程。
3.角色期望 社会上的任何角色都有角色期望。 所谓角色期望是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 特定行为的期望。
在《护士条例》中还规定: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 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 动,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
①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的; ②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五、论述题 论述如何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具有良好心理品质 的职业护士?
3. 护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与本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应的专业 技术职务、职称的权利;有参加专业培训、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参加行业 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