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之一---------词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学之一---------词的起源

词源篇(一)
词是一种诗体,起初本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有称为“曲子词”,但它却不同于普通所谓的“旧体诗”,(旧体诗包含古体与近体两类),尤其是“近体”的格式只有几类,字数、句数、平仄、用韵方式都很固定的,而词的情况就很复杂了。

一、诗词配乐的不同
词与诗不一样,诗不一定配乐,即使配乐,也是先有诗,后按诗配乐,既诗与乐的结合是以乐迎诗,诗可以保留原来的格式,不必去迁就乐曲。

而词一般都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注:先写词,后按词谱曲的毕竟是少数,常见的例子就是作者的自度曲。

),所以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要受到音韵的限制和影响。

乐谱多种多样,词的形式也随之而千变万化,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词调。

二、“词”纯文学样式的演变
每一种词调按照各自依据的乐谱,都有一定的格式,而这种格式起初是变动的。

因为据谱填词,所要求的也只是合情、易唱、顺耳而已,无需苛求每个地方都要字合句切,如对歌曲中的每一个节拍可以唱一个字音,也可以唱几个字音,反过来讲,几个节拍既可以唱几个字音,又可以唱一个字音,同样的填词虽按乐谱填词,但在某些音节上可多填几个字,也可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不吃重处,还可略变一下平仄韵律,只要演唱时仍能悦耳动听就行。

所以这就造成了词调更加多样化,早期的词,多为一调数体,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两宋以后,乐谱逐渐失三位,再者多数诗人本不通音乐,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再演唱,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填的词调,一字一句地照填下去,这样一来,词的格式反而固定、严格了,以致明清两代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得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变成了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

三、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大体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乐府蜕变说,二是诗余说,三是“燕乐”歌词说。

其中较为合理的是第三种提法。

<1>乐府蜕变说:改派认为词是汉魏乐府演变而来,古人编选的词集有叫“乐府”的,如《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东坡乐府》、《乐府雅词》等。

“乐府”本是汉代政府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采制乐曲。

被采入乐的诗,后人就称之为“乐府”。

隋唐后,更把袭用乐府诗旧体,模仿乐府体裁而并未入乐的诗也称为“乐府”。

“乐府”与词,早期都能唱,多数乐府句法不与近体那样整齐。

其次,“乐府”与“词”所配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

词开始从民间崛起时,乐府已经脱离了音乐,一般歌唱了,所以词源于乐府的说法不切实。

<2>诗余说:有人认为词源于唐代的近体诗,是诗的余响。

如北宋廖行之的词集《省斋诗余》,南宋时候编选的词选《草堂诗余》等,当时的这种提法还含有轻词重诗的意思,不能全说是源流关系。

清人宋翔凤明确提出“词起于唐人
绝句”,“实诗之余”(参见《乐府余论》)的观点。

改派注意到了唐时一些著名的近体诗篇被乐工、歌伎配曲歌唱的事实。

初期某些词调从文字上看似乎就是律诗、绝句增减一两个字词的结果,但忽略了乐工取现成的诗句配乐不等于词是诗的变体,文献证明:至少在在近体诗形成的同时,民间就有初期的词,但是早期的某些词在文字上与诗区别不大,主要原因是当时作词的对这种配乐歌唱的新文学样式还不熟悉,他们更熟悉的是诗。

<3>“燕乐”歌词说:该派认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时是为了配合隋唐一来流行的、以西域音乐为主体的“燕乐”而作的歌词。

南北朝时,随着边疆民族进入中原,他们的乐曲和乐器逐渐传入,并与汉族音乐相接处,隋时宫廷设臵的七部乐、九部乐,多来自西北名族和域外国家;主要乐器琵琶、箜篌、筚篥(毕立)等也传自西域,七部乐、九部乐都是宫廷宴飨时候演奏的,被称为燕乐(宴乐),包含着清乐、胡乐、俗乐三个系统。

胡月主要来自当时西域一带和我国西部的兄弟民族,俗乐是汉化了的胡乐,清乐是汉族传统音乐,但也受到胡乐
的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宫廷与民间都如此。

西域和我的西部音乐粗犷、活泼,富于变化,比传统音乐更适于表现复杂强烈的感情,一经传入,便被乐工、歌伎所接受而加以发展。

《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新声与里巷曲被民间艺人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汉族音乐结构的重大变化,没有这种变化就没有词的兴起与发展!
宫廷燕乐是大型舞乐,开始可以不用文辞,而民间歌者则是筵席演唱,必须有歌词。

起初歌者吧一些短诗配入乐曲,不大切合处就加衬字,或者自编一些不拘现成格律、通俗活泼的短歌配进曲子,而后一种办法,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切合乐曲的要求,逐渐地,文人们也注意到了这种新体裁而试制起来。

四、民间词与文人词的界限
民间词起于何时,已确不可知,(由于以上的“燕乐”歌词说比较合理,所以此处关于民间词与文人词的界限推论就依据词说。

)但最早不会先于六朝,因为它的出现有待于胡乐的传入,
初步涉及胡汉音乐的结合最晚不迟于盛唐,因为敦煌曲子词中有被确定为公元八世纪相当成熟的民间作品。

文人词的起源也无从定论,但不会早于唐代,因为它不可能比民间词更早出现。

南宋朱弁(辩)曾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明杨慎、清末梁启超都曾征引过他的话来证明文人词始于六朝,梁氏举了梁武帝的《江南弄》、《上云乐》等作为填词之始,其实那些多半是乐府的改制,不算词作,此论难以解释何以等两百年后才有公认的第一批文人词出现。

五、首批公认文人词与百代词曲祖之辨
首批公认的文人词是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张松龄、张志和兄弟及顾况、戴叔伦、韦应物、王建等人的作品。

宋代的黄昇(生)《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把传为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认为是“百代词曲之祖”,这个说个、法令人质疑:《菩萨蛮》,据说有人在鼎州沧水驿楼壁上发现的,不知攥者、书者何人,后有人在曾布(宋人)家里发现“古集”,其中有这首词,才知是李白写的。

曾布距离李白将近四百年之久,而“古
集”又不见著录流传,以李白那么著名的诗人,若果真写过那样成熟的词,为何在四百年间无人提及呢?所以这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显然是很有疑问的,自然也不能称李白为“百代词曲之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