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章姓氏
探究练习
汲康赵宋浦刘邵孟朱程 高白吴孙贾田常杨胡王 尼陈李徐张梁邢冯阎
以国为氏
以地为氏 以祖父的名为氏 以官爵册封为氏 以采邑为氏 以排行为氏
赵 宋 朱 吴 贾 常 杨 尼陈徐 汲 康 孙 胡 高 王 李 张
浦 刘 邵 程 白 田 梁 邢 冯阎 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在不断变化,如复 姓的截音,把公孙截成姓公姓孙,孟孙截成姓孙姓 孟。 那么现在: 1、 子随父姓是不是法定的?
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诸葛瑾传》时说诸 葛瑾“其先葛氏”。唐代史学家刘知畿在《史通·曲笔》中 说:“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 ,无疑应该同姓。 有人说“葛亮”是诸葛亮的省称,这个不符合省称惯例 的,如不可能将“司马相如”省称为“马相如”。 那么,“诸葛”之说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诸葛亮的 祖先是山东琅岈诸县人,后来迁到琅岈阳都,而阳都姓葛的 人很多,为了区分本地的葛姓和从诸县迁来的葛姓,就在从 诸县迁来的葛姓前面加了个诸字。久而久之,就约定俗成, 承认了“诸葛”这个复姓。
中国传统文化
肆
姓氏和名、字、号
目 录 第一 、姓、氏的产生及其关系
第二、姓氏的发展
第三、姓氏的来源
第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第五、全国姓氏的数量
第一 姓、氏的产生及其关系
一、“姓”及其来源 二、“氏”及其来源 二、“姓”“氏”的关系
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 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生,生亦聲。”《春秋傳》曰:“
姓和氏的同一
第三 、姓氏的主要来源
(一)最早产生的姓 (二)以国邑为氏
(三)以官职为姓
(四)以祖父或父亲名或字为姓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 (七)以居住地为氏 (八)以职业或者技能为氏 (九)以事为氏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姓氏的主要来源
崔 范
卫 鲁
卜
伯
屠
叔
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国人的号
三、号 1.别号(亦称别字)是名、字以外的别称,与名字不一定有意 义上的联系。 2.后来有人认为称人名字号均不尊,故称官爵,称籍贯。 3.谥号: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据他 们生平行为给的一个称号。 – 表扬的:文、武、景、惠、昭、康、成、穆…… – 批评的:灵、厉、炀…… – 同情的:哀、闵、怀……
伯、仲、叔、季
姓氏的主要来源
6.以官爵、册封为姓氏
受到封爵或册封是很值得荣耀的,所 以后人便把官爵或者册封的称呼拿来作姓 氏。 史、军、司徒、司马、公、侯等
姓氏的主要来源
7.以技艺为姓氏
有些从事某一专门技艺的家族,干脆就以 自己的职业为姓氏。 算卦的姓卜 杀猪宰羊的姓屠 唱戏的姓优(古时称唱戏的艺人为倡优、优伶)
明清以来,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 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 、渝生、杭宁。 •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 来宝、来发。 •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 小骏(马)、小凤、凤儿。
1.李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天子因生以賜姓。”
姓的出现
来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
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
姓的来源
1.自己出生和成长地的名称
“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姜水,以姜为 姓。” 《国语·晋语》
2.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 《百家姓》中的熊、牛、梅、李、花、石等姓都与 上古氏族图腾有直接的关联
• • •
• •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 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 ;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 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 (一)张耳(二)张山(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中国人的名
• (一)名。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 商代崇尚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 。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如太乙,成汤(天 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 甲……武丁(盘庚曾孙)。
•
春秋时期命名有“五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 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 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 战国时命名有“六不”:(1)不以国(2)不以官(3) 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 秦汉以后 除遵守“五则”、“六不”外,还有禁忌。如 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 、皇等字禁止使用。
第二、姓氏的发展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 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
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 氏了。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第二、姓氏的发展
姓和氏的区别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 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 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 通。”
姓氏的主要来源
8.以德行为姓氏
晋国赵衰跟随公子重耳颠沛流离十九年,最后辅佐他 回国登基。赵衰不仅对公子重耳,而且对一般人也是像冬 天里的的太阳一样温暖,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冬日”为姓 氏 。
汉代的淮南王英布,年轻时犯罪,被处以脸上刺字 的刑法,这在当时叫做黥刑。他的后代不仅不忌讳这一 点,反而以“黥”为姓氏。
•
1.以祖先的祖号或庙号为姓。如尧的族号是唐,他的 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周朝文王、武王后代就分别姓文、 姓武。
•
2.以国名地名为姓。如齐、鲁、秦、晋,又如春秋时 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在城郭四边,就以东郭、西郭、南 郭、北郭为姓。东门、南宫、欧阳等也是如此得来的。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古代的有司马、司徒、帅、尉 等,担当这些职务的人的后代就以此为姓。以职业为姓的 如管乐器的姓乐,做买卖的姓商,还有陶、屠、巫、卜、 施等。
•
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 如盛行以“之”命名。 •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 • 唐宋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 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 、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 ,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 • •
2、孩子有没有选取姓氏的自由呢?
第四 、“姓氏”文化
推测姓氏来源 司马迁的后代为何不姓司马
诸葛亮本姓“葛”
在陕西省韩城县续村,居住着许多姓同或姓冯的家族,每到清明时节, 他们成群结队来到太史公祠,为先祖司马迁扫墓。那么,这些司马迁的后代 为何不姓司马呢? 这得从司马迁因“李陵事件”惨遭宫刑谈起。刑余之人,本不欲生,但 为了完成先父的遗志,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司马迁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 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兼文学巨著《史记》。《史记》据实而 录,在肯定汉武帝的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 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的手稿付之一炬。 司马迁有一个好友叫任安,因“戾太子事件”被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 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他的书信,信中直述了自己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 强活下来,就是为了著述《史记》等等。汉武帝见书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 司马迁不满的宠臣趁机进谗言,司马迁终被迫害致死。 悲痛欲绝的司马夫人为了保存《史记》,冒险让两个儿子身藏副稿,逃 回故乡韩城。临行时,司马夫人泪流满面的对儿子说:“儿啊,你们一路小 心,快快逃回家乡,将你们父亲的著述深藏龙门山中,以实现你们父亲的遗 愿,留信史于后人。临儿,从今以后,你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观儿,你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你们要互爱互助,让司 马氏后继有人。”两个儿子含悲应允。
4.以动植物为姓。杨、柳、林。 5.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
• •
氏
氏,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 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氏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就会发生分 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同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 赠号: •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谪仙人 、贺梅子 、张 三影。 •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如王临川、杜工 部、贾长沙、王右军、汤临川、康南海 • 3、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武侯、司马温公、 岳武穆。
第五、全国姓氏的数量
收集504个姓 单姓444个 复姓66个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姓”“氏”的关系
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 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 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 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氏的出现
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就会发生分解,他们以其祖父 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