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及预防控制措施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们好!春季是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活跃的季节,也是呼吸道、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
为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受病毒、细菌的侵害,请家长们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常见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一、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典型经过分3期。
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
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
2.出疹期:于第4日左右开始出疹,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
体温高达40度。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天降至正常。
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症全程10-14天。
本病潜伏期为10-14天,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
二、风疹是一种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的病毒性传染病,容易被人们甚至临床医生所忽视。
风疹的典型症状是经过16-18天潜伏期后出现轻度发热,卡他、皮疹、耳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孩子发病往往首先发现皮疹。
(而麻疹为先发热)。
风疹的皮疹第一天即可布满全身,第二天先出现于面部的皮疹开始消退,3日内基本消失。
故有“3日麻疹”之称。
风疹的典型症状与典型麻疹的3-3-3现象有明显区别。
风疹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以上。
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材不适症状。
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
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天逐渐消退。
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
本病潜伏期约14-21天,隔离期:自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
四、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也可接触污
染的用物间接传染。
潜伏期2-3周。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
初起时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鲜红色斑疹,24小时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经7-10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
水痘和蚊子块的区别:1.观察非裸露部位是否有红色斑疹。
2.观察24小时,看红色斑疹是否出现水疱。
水痘的隔离期为: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患儿头面部已愈,但身体部位还没有全部结痂,应当继续隔离。
五、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重症患儿可因继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等而造成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烧、手掌、脚掌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米粒大小、不痛(但口腔疱疹疼痛明显)、不痒、不结痂、不留痕迹,大多儿童症状轻微,病程经过较短,约4-10天,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防控制措施:
一、在任何疾病的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到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逗留,不座公交车、不参加集体活动。
不吃生、冷食物。
使用稀释100—200倍的84消毒液(含次氯酸钠有效成份的浓度为5%)对餐具、用具、玩具、床具、地面、墙壁、电器、门把手等儿童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喷洒、浸泡、擦拭消毒,每日1—2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消毒完成后用清水洗净残留药液。
衣服、被褥、纸张等物品可在室外晾晒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方法是晾晒2小时后,再翻面晾晒2小时。
坚持每天开窗通风,通过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
二、凡确诊以上传染病的儿童,症状轻微的,应按规定自发病之日起,在家隔离治疗2周,并做好日常消毒。
期间,不得接触其他健康儿童。
两周痊愈后,应经地段医院的医生检查后,开具相关证明方可复课(复园)。
重症患儿应住院治疗。
三、儿童及其家长在饭前便后应按照六步洗手法对手的各个部位进行反复清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用洗手液或香皂洗手比用肥皂洗手的效果差。
四、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预防各种传染病。
Xxxxx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