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新授课)
主备教师:王建红复备教师:审核人:
主要内容
学习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题。
学习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课标要求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 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1、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些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习方式
本课时采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练习法。
三、评价方式
本课时目标检验的评价方式:口头交流(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中实施)、小组汇报(在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中实施)、书面练笔(在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环节中实施),习题检测(在教学设计的第四个环节中实施)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口算
50×90= 40×80= 32×30=
70×140= 300×30= 25×30=
小组口头交流:观察上述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口算的?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该怎么做?你能尝试一下笔算70×140吗?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也有问题提出,等你来解答哦。
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
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请你列式吗?
出示:160×30 106×30
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出示目标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 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并汇报不同算法。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反馈订正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你能根据因数末尾的零的个数判断积末尾的零的个数吗?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二题,然后集体订正。
四、检测评价
1、判断
(1)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零积的末尾一定有几个零。
()
(2)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零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零()
(3)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4)650×40=2600 ()
2.选择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
3、神舟七号绕地球一周大约要90分钟,那么绕地球108圈,一共要多少时间?
4、公园有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五、拓展延伸。
用0,2,3,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乘积最大的算式吗?
六、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160×30=4800(千米) 106×30=3180(千米)
160 106
× 30 × 30
——————————
4800 3180
答:特快列车30小时行4800千米。
答:普通列车30小时行4800千米。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