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太宗《罪已诏》

唐太宗《罪已诏》

唐太宗《罪已诏》
有一次,有一个叫党仁弘的大将,他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大量的钱财。

这件事被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处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重视党仁弘,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

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

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

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于是,唐太宗写了一道《罪已诏》,唐太宗在《罪已诏》中检讨:“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的不公正。

”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已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杨震辞金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