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杜如晦
长孙无 尉迟敬 忌 德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3、唐太宗的纳谏
虚心纳谏
从谏如流
魏 征
批评别人 接受批评
易 难
批评百姓
易 难 最难
批评官员
批评皇帝
阅读课本P12的材料阅读
探究: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做到 虚心纳谏?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贞 观 之 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时间: 公元618年 2、建立者: 李渊(唐高祖) 长安 3、都城: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2、唐太宗的用人—— 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3、唐太宗的纳谏——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三、贞观新政 1、形成的原因: 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2、推行革新措施: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政治上: 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法律上: 修改法令,订立《唐律疏义》。 3、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 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历史长河中的明君》 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他是历代君王中杰出 的代表。他以民为天,创造 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 虚心纳谏,开创了以人为镜 的先河。“以史为鉴,知兴 替;以人为鉴,明得失。” 这是他留下的千古名句,也 是他治理国家的诀窍。他就 是一面明镜,映射出中华五 千年文明一段最辉煌的历史!
参考答案: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 盾。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 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 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 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 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 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2、唐太宗的用人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 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你还知道哪些唐太宗手下的名臣?
旧日 出身 出身 少数 敌对 破格 幕僚 贵族 贫寒 民族 势力 提拔
房玄龄 李靖 秦叔宝
魏征
马周
阿 史 那 社 尔
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 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形 成于哪一时期(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 采取的措施( D) ①虚心纳谏 ②减少老百姓服役天数 ③节用戒奢 ④招贤用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历代皇帝排行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姓名 李世民 康熙 乾隆 李隆基 成吉思汗 刘彻 武则天 朱元璋 刘邦 赵匡胤 得分 934 918 914 907 902 881 846 825 812 804 朝代 唐朝 清朝 清朝 唐朝 南宋 西汉 唐朝 明朝 西汉 北宋
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整 修 河 道
划 拨 钱 粮
贞观新政 领域 经济 措施内容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 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疏议》
影响
经济生产逐步恢复 提高了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法律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贞观新政 领域 经济 措施内容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 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 宗。
学习目标: 1.唐王朝的建立:了解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 立。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了解唐太宗的即位和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3.贞观新政:列举“贞观新政”的内容,分析 新政的影响。 4.贞观之治: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评价唐太宗。
影响
经济生产逐步恢复 提高了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法律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疏议》 现存最早的完备法典
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清明,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社 会呈现安定局面, 史称“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出 现“贞观之治 ”的局面?
小结
吸取前朝经验教训
唐 太 宗
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推行“贞观新政”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 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 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 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 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 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一、背诵本课基础知识
二、完成本课《课堂精炼》
三、课后活动:为太宗制作求职简历
请为唐太宗做份个人求职简历,内容包括:
1、姓名、年龄(599—649)、求何职
2、个人经历
3、曾经取得的成绩 4、缺点和不足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 ——唐太宗
一、唐王朝的建立
看课本P8,思考并找出:
1.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隋末农民起义, 直接原因: 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乘乱纷纷起兵
2. 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包括建立时间、 建立者、都城) 618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 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 屡建奇功。但按照正常渠道, 他将与帝位无缘,为了当上皇 帝,李世民做了什么?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 玄武门,射杀太子李 建成、齐王李元吉, 后又逼李渊退位,自 己登基称帝。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即位
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继 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李世民通过非常手段 登上帝位,他到底做对了 吗?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即位:626年 “贞观”
2、唐太宗用人: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3、唐太宗纳谏:虚心纳谏 从谏如流
三、贞观新政
同学们阅读课文P10,找一找唐太宗实施新政的 内容都有哪些?
贞观新政 领域 经济 措施内容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
影响
政治
法律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 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 君道》
三、贞观新政
同学们阅读课文P10,找一找唐太宗实施新政的 内容都有哪些?
贞观新政 领域 经济 措施内容
减少百姓服役的天数 可交纳实物代替服役 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影响
经济生产逐步恢复
政治
法律
审 核
执 行
起 草 政 令
黄河发洪水啦! 皇上赶快抗洪抢险啊
3.执行命令
2.审核计划
1.制定赈灾抢险计划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 宗。
学习目标: 1.唐王朝的建立:了解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 立。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了解唐太宗的即位和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3.贞观新政:列举“贞观新政”的内容,分析 新政的影响。 4.贞观之治: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评价唐太宗。
参考答案:
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 精图治,从而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 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 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 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 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 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