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X射线衍射学课件1_X射线物理基础
X射线衍射学课件1_X射线物理基础
另外,因由L→K层电子跃迁几率比由M→K层约大5 倍,
故Kα强度比Kβ高5倍左右。
IK 5IK
• 7. 同一壳层还有若干个亚能级,电 子所处能量不同,其能量差也固定。
• L 层:8个电子分属LⅠ,LⅡ,LⅢ 三个亚能级;
• 不同亚能级上电子跃迁会引起特征 波长的微小差别。实验证明:
Kα由Kα1 和 Kα2 双线组成的。 Kα1:LⅢ → K 壳层; Kα2: LⅡ → K 壳层;
主要内容
1、X射线历史及其本质√ 2、X射线的产生√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X射线的吸收 5、X射线吸收的应用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W. Röntgen )在研究真空 管高压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涂有氰亚铂酸钡硬纸板发出浅绿 色荧光,试着木块、硬橡胶等挡也挡不住,甚至可透过人的 骨骸!
刘福生
本课程学习的意义
• X射线衍射分析是材料研究的最常用手段 • 加深对晶体结构的理解 • 掌握衍射谱分析的步骤与细节
学习要求 • 认真听课 • 勤记笔记 • 善于思考 • 及时总结
教材及参考书
主要内容
一.X射线物理学基础 二.X射线晶体学基础 三.X射线衍射方向 四.X射线衍射强度 五.X射线衍射方法 六.MDI Jade 与物相定性分析 七.粉末衍射定量分析 八.衍射图谱的指标化 九.晶粒细化与显微畸变 十.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十一.Rietveld 精修
• 3.产生K系荧光辐射条件:入射光子能量hν须大于或等于K 层电子的逸出功WK,即:
h WK eVK
c
hc 1.24 K(nm)
eVK VK
K 1.24
VK
VK-把原子中K层电子击出所需的最小激发电压。 λK-把K层电子击出所需的入射光最长波长。
表明:只当入射X光波长λ≤λK=1.24/VK 时,才能产生K系荧 光辐射。
Kα双重线
• 8. 又因 LⅢ→K (Kαl)的跃迁几率较 LⅡ→K (Kα2)大一倍,故组 成 Kα 两条线的强度比为:
IK1 2IK 2
一般情况下是分不开的, 如:W靶:Kαl=0.0709nm,Kα2=0.0714nm Kα线波长取其双线波长的加权平均值:
K 2 K1 1 K 2
33
• 几种常见阳极靶材和特征谱参数
• 一束X射线通过物体后,其强度将被衰减,这是被散射和吸收 的结果,且吸收是造成强度衰减的主要原因。
无损探伤检测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俄歇电子能谱成分分析 光电子能谱成分分析 X荧光光谱成分分析
光和物质相互作用:
自由电子
光电子
声子
入射X射线
非弹性 散射
Bragg衍射
3. 若L层电子→ K层跃迁后,此时 能量EL ,能量降低,自发进行。
E EL EK
内层电子跃迁辐射X射线示意图
• 4. 这多余能量以一个X射线光量子的形式辐 射出来,则光子能量:
EKL h hc /
5. 对原子序数 Z 的物质,各 原子能级的能量是固有的,所 以,ΔEKL便为固有值,λ也是 固有的。
(1)、X射线产生: 高速运动带电粒子(电子)与某物质相撞击后突然减速或
被阻止,与该物质中内层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X射线产生条件: 1)产生并发射自由电子(加热W灯丝发射热电子); 2)在真空中迫使电子作定向的高速运动(加速电子); 3)在电子运动路经上设障碍,使其突然减速或停止(靶)
据此,就可理解X射线发生器的构造原理了。
即特征X射线波长为一定值 (特征值)。
内层电子跃迁辐射X射线示意图
L→ K Kα谱线 (跨越 1个能级 ) M→ K Kβ谱线 (跨越 2个能级 ) N→ K Kγ谱线 (跨越 3个能级 )
M→L Lα谱线 (跨越 1个能级 ) N→L Lβ谱线 (跨越 2个能级 ) 依次类推还有M线系…… 。
当时对此射线本质尚无了解,故取
名X射线(伦琴射线)。
这一伟大发现,伦琴于1901年第一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1923)摄于1896年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埃(M. Von Laue)利用晶体作为天然光栅 成功观察到了X射线衍射现象。
他用CuSO4·5H2O进行实验,获得了第一张X射线衍射照片。
1.当光管电压V 增高到大于阳极
靶材相应的某个临界值VK时,即
V V临
则在连续谱的某特定波长处出 现一些强度高,窄而尖锐的线 形光谱峰。 如图:Mo靶35kV (0.063nm和 0.071nm )的谱线。
2. 改变管流、管压,这些谱线 只改变强度,而峰位所对应的 波长λ不变。
即特征波长λ只与靶材的原子序 数Z有关,而与电压等无关,故 称特征X射线。
5. 设含组分1、2的物质,质量分数:W1、W2;则混合物质量
吸收系数: (W1+W2)=1
m W 1 m1 W 2 m2
• 一、光电效应: • 当入射X光子能量足够大,将内层电子击出,成为自由电子,
原子则为激发态,外层电子向内层空位跃迁,并辐射出一定 波长的特征X射线。
入射X射线
被击出的电子称光电子, 所辐射出的次级特征X射线,称为
3. 产生特征X射线的最低电压叫 激发电压。
特征X射线
1、阳极靶材(Z)不同,产生的特征X射线的波长也不同。 由莫塞莱定律:特征X射线波长λ和阳极靶材原子序数Z关系
1 K(Z )
表明:阳极靶材原子序数Z越大,相应 的同一线系的特征X射线波长越短。
2、改变管流、管压,只改变特征X射线强度,而波长λ不变。
5、X光管电压V=(3~5)V激时,产生 的特征X射线与连续X射线的比率为最大
I特征=Ci(V V激)n
I连=K1iZV 2
特征X射线产生机理与连续X射线不同,它与阳极靶物质的原 子结构紧密相关的。
1. 若高速电子的动能足够大,将 K壳层中某个电子击出。
2. 则在被击出电子的位置出现空 位,原子系统能量升高,处于 “激发态”,能量为EK 。
191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CuSO4·5H2O衍射照片
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衍射照片
Max von Laue 马克斯 • 冯 • 劳埃(1879-1960)
X射线波长法定单位为:nm,以前也常用埃(Å)。
(1nm=10-9m=10 Å)
X 射线波长范围:0.001~10nm(或10 -8 ~10-12m) 两边与紫外线及γ射线 重叠。 晶体结构分析:波长在 0.25~ 0.05 nm, 金属探伤:波长约为 0.1~0.005 nm或更短, 波长较短的X 射线,习惯上称为 “硬X射线”。 波长较长的X射线称为 “软X射线。
X射线非相干散射
• ⑧ 非相干散射效应:由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pton) 在1923年发现的,也称康普顿散射。
• 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参加了实验工作,故称康-吴效应。
• 因此,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7年的A.H.康普顿
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
• (一)透射系数与吸收系数
反射
透射
荧光
材料科学研究实验方法
X射线照射物质上时,偏离了原来方向的现象。主要是核外 电子与X射线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两种散射效应。
• 1、相干散射(coherent scattering) • 入射X射线与物质原子中内层电子作用,当X光子能量不足以
使电子激发时,将其能量转给电子,电子则绕其平衡位置发 生受迫振动,成为发射源向四周辐射与入射X射线波长(振动 频率)相同电磁波(即电子散射波)。
② X光:因碰撞而损失部分 能量,其波长增加,并与原 方向偏离2θ角。
X射线非相干散射
• ③ 能量守恒定律: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能量之和等于入射光 子能量。可导出散射波长的增大值Δλ为:
0.0024(1 cos2 )
2θ:为入射光与散射光 的传播方向间夹角。
④ 可见,散射光波长变化Δλ与 入射光波长 λ无关,只与散射 角 2θ 有关。
• 1. X光通过物质而强度衰减,或被物质吸收。
• 当强度为 I0 的X射线照射到厚度 t 的均匀物质上,在通过深度 为 x 处的dx厚度的物质时,强度衰减与dx成正比。
对0~t积分
dIx ldx
Ix
I
I elt 0
μl-为常数,称为线吸收系数。
I =elt 称为透射系数。 I0
• 2. 线吸收系数μl :表征X射线通过单位厚度物质的相对衰减 量,与物质种类、密度、X光波长有关。用质量吸收系数μm
X射线非相干散射
• ⑤ 经典电磁理论:不能解释Δλ存在及随2θ而改变现象,此散 射现象和定量关系遵守量子理论规律,也叫量子散射。
⑥ 此空间各方向散射波与入射波 波长不同,位相关系也不确定,不 产生干涉效应,称非相干散射。
⑦ 非相干散射:不参与对晶体的 衍射,只会增加衍射背底,对衍射 不利。
入射波长越短、被照射物质元素 越轻,此现象越显著。
荧光X射线或二次特征X射线。
这种以入射X射线激发原子所发生 的激发和辐射的过程称为“光电效 应”。
• 2. 光电效应:使入射X 射线消耗大量的能量, 表现为物质对入射X射 线的强烈吸收。
的突变,此对应 波长称吸收限λK 。
• (如图)
图1-10 X光量子能量及质 量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关系
Ie
I0 R2
( 0 4
)2(e2 )2 m
1
cos2 2
2
电子散射因素fe
偏振因数
I0-入射线强度; μ0=4π×10-7 m·kg·C-2 fe2=7.94×10-30m2
• X光子与外层价电子相碰撞时的散射。可用一个光子与一个电 子的弹性碰撞来描述。
① 电子:将被撞离原方向并 带走光子部分动能成为反冲 电子;
X射线强度--用波动性观点描述: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截面上的能量大小, 强度与波振幅 A2 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