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绪论+X射线物理学基础

第1章、绪论+X射线物理学基础

图1-5 特征X射线产生示意图
19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二、特征(标识)X射线谱
由于L层内还有能量差别很小的亚能级,不同亚能级的电子 跃迁将辐射K1和K2射线。若M层电子向K层空位补充,则 辐射波长更短的 K 射线。特征 X射线的频率可由下式计算
h = W2W1 = (-En2) (-En1) (1-8)
m为单位面积厚度为 t 的体积中物质 的质量。因此 ,m 的物理意义是X射 线通过单位面积单位质量物质的强度 衰减量 它避开了密度的影响,可以作为反映 物质本身对X射线吸收性质的物理量
24
习题
X射线实验室用防护铅屏厚度通常至少为 1 mm,试计算这种铅屏对Cr Kα、Mo Kα 辐射的透射系数各为多少? 已知ρPb=11.34 g/cm3 注:各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见附录B,书 本P324~325页
一、衰减规律和吸收系数 单位体积内物质量随其密度而异,因此对于一确定的物质 l 并不是常量,为表达物质本质的吸收特性,采用质量吸收系 数m= l / ( 是吸收物质的密度),代入式(1-12)可得
I I 0e m t I 0e mm
(1-14)
图1-7 X射线强度随透入 深度的变化
2
本教材主要内容
第二篇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
第八章 电子光学基础 第九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第十章 电子衍射 第十一章 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
第十二章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
第十三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 第十四章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技术 第十五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第十六章 其他显微分析方法
3


本课程的特点:以分析仪器和实验技术为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等分 析仪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与此相关的材料微观组织结 构和微区成分的分析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一、连续X射线谱 由图1-3可见,连续 X 射线谱的特点是,X 射线的波长存 在最小值SWL,其强度在m处有最大值 当管电压U 升高时,各波长X射线的强度均提高,短波限 SWL和强度最大值对应的波长m减小 当管电流 i 增大时,各波长X射线的强度均提高,但SWL 和m保持不变 随阳极靶材的原子序数Z 增大,连续X射线谱的强度提高, 但SWL和m保持不变
6
比较一下各图的差别

KeV
7
课题讨论
• 你所了解的材料表征方法与技术,优 缺点
8
第一篇 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第一章 X射线物理学基础
第二章 X射线衍射方向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强度 第四章 多晶体分析方法 第五章 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第六章 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 第七章 多晶体织构的测定
9
1.74346
1.60815 1.48807 1.28059 0.61978
6.40
6.93 7.47 8.04 17.44
25~30
30 30~35 35~40 50~55
22
注:K= ( 2K1+ K2 ) / 3
第三节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衰减规律和吸收系数 如图1-6,强度为I0的X射线照射厚度为t的均匀物质上, 穿过深度为x处的dx厚度时的强度衰减量dIx/Ix与dx成正比,
21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二、特征(标识)X射线谱
表1-1 几种阳极靶材及其特征谱参数 靶 材 Cr Z 24 K系列特征谱波长/0.1nm K1 2.28970 K2 2.29361 K 2.29100 K 2.08487 K 吸收限 K/0.1nm 2.07020 UK /kV 5.43 U适宜 /kV 20~25
第一篇 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 X射线,随后医学界将其 用于诊断和医疗,后来又用于金属材料和机械零件的探伤
李鸿章在X光被发现后仅7 个月就体验了此种新技术, 成为拍X光片检查枪伤的 第一个中国人。
5
•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埃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中 的衍射现象,为物质结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 方法,后来发展成为X射线衍射学 • 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提出了晶面“反 射”X射线的概念,推导出至今被广泛应用的布 拉格方程 • 1914年莫塞来发现特征X射线波长和原子序数有 定量的对应关系,这一原理应用于材料成分检测 • 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内容很广,主要包括相分析、 精细结构研究和晶体取向测定等; • X射线学三大分支:透射学,衍射学,光谱学。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二、特征(标识)X射线谱 当 X射线管压高于靶材相应的某一特征值UK 时,在某些 特定波长位置上, 将出现一系列强度很高、波长范围很窄的 线状光谱,称为特征谱或标识谱, 本曲线是那种材料的? 见图1-4;其波长与阳极靶材的原 子序数有确定关系,见式(1-6) , 故可作为靶材的标志和特征,
Fe
Co Ni Cu Mo
26
27 28 29 42
1.93604
1.78897 1.65791 1.54056 0.70930
1.93998
1.79285 1.66175 1.54439 0.71359
1.93736
1.79026 1.65919 1.54184 0.71730
1.75661
1.72079 1.50014 1.39222 0.63229
式中, W2、W1分别为电子跃迁前后原子激发态能量, En2 和En1是所在壳层上的电子能量。根据经典原子模型,原子 内电子分布在一系列的壳层上,最内层(K层)能量最低,按 L、 M、N、顺序递增
20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二、特征(标识)X射线谱 在莫塞莱定律 (1-6)式中,
1 1 m e4 1 1 2 K2 R 2 2 3 2 2 8 0 h c n2 n1 n2 n1
15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一、连续X射线谱 连续谱强度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即为连续 X 射线谱的总 强度,其取决于X射线管U、i、Z 三个因素 I连 = K1iZU2 式中,K1 是常数。 X射线管仅产生连续谱时的效率 (1-4)
= I连 / iU = K1ZU
可见, X 射线管的管电压越高、阳极靶原子序数越大,X 射 线管的效率越高。因 K1 约(1.1~1.4)10-9,即使采用钨阳极 (Z = 74)、管电压100kV, 1%,效率很低。电子击靶时 大部分能量消耗使靶发热
式中,h是普朗克常数;c是光速; 是X射线的频率, 是X射线的波长
图1-1 电磁波谱
分辨率与波长的关系
11
第一节 X射线的性质
X射线穿过不同介质时,折射系数接近1,几乎不产生折射 现象 X射线肉眼不可见,但具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使照相 底板感光、能使一些气体产生电离的现象 X射线的穿透能力大,能穿透对可见光不透明的材料,特 别是波长在0.1nm以下的硬X射线 X射线照射到晶体物质时,将产生散射、干涉和衍射等现 象,与光线的绕射现象类似 X射线具有破坏杀死生物组织细胞的作用
25
第三节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衰减规律和吸收系数 复杂物质的质量吸收系数
对于多元素组成的复杂物质,如固溶体、化合 物和混合物等,其质量吸收系数仅取决于各组元 的质量系数mi及各组元的质量分数wi ,即
习题
m mi wi
i 1
n
(1-15)
厚度为1mm的铝片能把某单色Ⅹ射线束的强度降低 为原来的23.9%,试求这种Ⅹ射线的波长。试计算含 Wc=0.8%,Wcr=4%,Ww=18%的高速钢对 26 Mo Kα辐射的质量吸收系数。
16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为什么连续X射线谱存在短波限SWL?
用量子理论可以解释连续谱和短波限,若管电压为U, 则电子到达阳极靶的动能为eU,当电子在一次碰撞中将全部 能量转化为一个光量子,可获得最大能量hmax ,其波长即 为SWL,
eU = hmax = hc /SWL
SWL= K /U
图1-2 X射线管结构示意图
产生两种谱线:连续和 特征X射线
13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一、连续X射线谱 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的谱线称连续X射线谱,见图1-3
短波限SWL
图1-3 管电压、管电流和阳极靶原子序数对连续谱的影响 a) 管电压的影响 b) 管电流的影响 c)阳极靶原子序数的影响
14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
主 讲 李 伟 洲
wzli@
广西大学材料学院 教 材 材料分析方法
1
本教材主要内容
绪 论 第一篇 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第一章 X射线物理学基础 第二章 X射线衍射方向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强度
第四章 多晶体分析方法 第五章 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第六章 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 第七章 多晶体织构的测定
本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和微区成分分 析,揭示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即组织是性能的内 在根据,性能是组织的对外表现;确定材料加工工艺和组 织结构的关系,以实现微观组织结构控制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 和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的实验分析方法;能正确选用合适 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
(1-5)
式中,K =1.24nmkV。而绝大部分电子到达阳极靶经多次碰 撞消耗其能量,因每次能量消耗不同而产生大于SWL的不同 波长的X射线,构成连续谱 习题:计算当管电压为50 kv时,电子在与靶碰撞时的速度 与动能以及所发射的连续谱的短波限和光子的最大动能。 17 电子静止质量9.1X10-31 Kg,电子电量 1.602X10-19 C

1
K2 (Z )
(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