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案例分析专项训练
答: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包括: (一)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有二, 第一,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第二,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 (二)灵活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根据幼儿的需要变化游戏玩法、规则, 第二,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 (结合案例和教学 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8-10分)
案例7
在“航海”游戏分配角色时,大多数幼儿都想当“船 长”,这时王老师让幼儿回想自己曾看到或听说过的有关航 海的情况,告诉他们,除了船长之外,船上还有很多有趣的 职业,如船长助理、船员、无线电话报务员、领航员等,他 们肩负不同的任务。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吸 引力,在协商中完成了角色分配。游戏过程中,王老师发现 “船长”主意多,会支配别人做事,但态度生硬,就以航海 督察的身份提醒他说:“这个船长真能干,要是说话和气些, 大家干活就更有劲了。”游戏结束时,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评 价,指出了游戏的不足之处,表扬了游戏中的高水平的表 现。 请结合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理论,分析王 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案例3
结合所学的幼儿角色游戏评价的有关理沧,试评价案例 中该幼儿的游戏行为水平。 观察对象:刘睿康 男 5周岁 观察记录:当老师宣布小朋友可以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 戏后,他跑到玩具柜那儿,伸 手从台面上取下一顶军帽 戴在自己的头上,并用双手握住帽檐在头上转动了几下。接 着 又走到放着一筐胶粒的玩具柜边,用几个两孔的胶粒 拼搭成了一个“手枪”形状的物体. :并插进了自己的裤 子腰带间,用右手拍了拍。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老师问 他:“你今 天玩什么游戏?刚才插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他很得意地回答老师:“枪,我玩警察。我是 等察。” 回答完老师的提问,就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眼睛还不停 地扫视着。过了一会 儿,他走到肯德基柜台前,不说一句 话,自己拿起了“土豆泥”盒子,张开嘴假装吃了一下,又 放了回去.接着又拿另一盒,做了同样的动作,这样的动作 他重复做了五次,然后离开又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直至 游戏。结束。
答案: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 的角色,老师直接参加了游戏,扮演了角色,促进游 戏情节的发展,并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对 “船长”进行个别教育。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过程 中,教师要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抓住游戏过程 的主要环节,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 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科学 指导。
答案:(1)主题的确立:游戏前具有明确的游戏动机和目 的,能独立确定主题,并能很快进入游戏情境; (2)材料的运用:能选择与自己游戏主题相关的玩具,能 根据游戏的需要选择游戏材料自制玩具; (3)角色表现形式:角色意识明确并有相应的动作,游戏 中大部分行为符合“警察”这一角色; (4)社会性水平:游戏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处于独自游 戏。 (5)游戏的动作:游戏动作带有重复性。 (6)游戏常规:基本遵守游戏的常规,行为有序。
案例5
结合所学的幼儿游戏现场指导方式或策略的理论,试分 析案例中该教师所采用的指导策略。 案例:某大班角色游戏区,一幼儿正在玩开“出租 车”(椅子)游戏。因为老是做转“方向盘”一个动作,一会 儿就有点烦了,东看西望的,没人搭理他。这时,老师走过 来:“唉,出租车师傅,我要到大观园商场,请开车把我送 去吧。”“好的,请坐好。”孩子来了精神。 “哎,还有 大的行李箱,能帮我搬上车吗?”“乘客”(教师)提出了要 求,于是“师傅”把 “行李箱”搬到了“车”(椅子)后头。 上车后,“乘客”又问:“我不知道怎么走,你知道 吗?”“知道,要经过文化东路,历山路„„”“师傅”果然 很是尽职尽责、热情服务。
案例2
幼儿园大班娃娃家,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 家”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 门关着。教师敲门后问:"有人在家吗?”小孩:" 什么人?”(并未放下橡皮泥)教师:"我是你家 客人,快开门。”小孩:"我很忙,你等会儿再 来。”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礼貌,客人来了 不招待吗?”小孩(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 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教师:"主人要给 客人到茶呀!”小孩(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 到茶,刚想过去)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 人管。”小孩:"我不想抱娃娃,我忙呢!”教师: "你一点也 不像一个好爸爸。”
答案:(1)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教师在 对幼儿游戏进行干预之前,要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幼儿对于 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教师只有观察幼儿的 游戏,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现 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如何参与、介 入幼儿的游戏,做出有效的指导。 (2)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确定干预 的必要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认真的观察,判断 幼儿的行为意义。 (3)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没有充分观察儿童游戏行为意义 的情况下就急于对儿童的游戏加以干游戏情境:老师扮演 “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 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 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 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 花。显然李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 简单的数字概念。于是在此过程中李老师不断地按照预先设 定的游戏情节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老师带着幼儿们玩完以后, 很多幼儿却问:“李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刚才 不就在玩吗?”面对孩子们的要求,李老师感到很困惑。 问题:请你对照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 的认识,分析李老师游戏设计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解答李老 师的困惑。
答案: (1)教师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幼儿是游戏的主 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 的,总习惯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 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还会轻 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2)本案例中,教师注重的是幼儿的画画技能,以画的 对不对来评判幼儿的游戏成果,当幼儿的成果不符和事实时 教师则主观认为是错误的,却没考虑幼儿犯"错误”的原因。 教师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游戏的成果,没有发现幼儿在游 戏中的快乐体验,也没有对幼儿的"错误”分析原因,也许 该幼儿还没有学会怎么画坐着的姿势,他还没有达到那种水 平。教师以自己的标准进行评判无疑要伤害幼儿的积极性。
答案:(1)该教师采用的是非语言的指导方法; (2)所谓非言语的指导方法,是指教师利用自己的表情、 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的方向等非言语的手段,来支 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 (3)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传授“如何折叠”的方法, 没有说一个字、一句话,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通过“微笑” 的表情和“点头”,做“折叠”的动作鼓励、暗示孩子,使 儿童在无意识中接受指导,很好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问题,使 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了儿童在游戏的积极性,体 现儿童是游戏的主人。 (4)可见“教”不一定要用“说”的办法,教师指导幼儿 游戏的关键在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把握介入游戏 的契机,灵活地综合的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法进行指导。 结合案例展开分析。
案例4
综合所学的幼儿游戏现场指导方法的理论,试分析案例中该教 师所采用的指导方法。 案例:孝师让幼儿做头饰,做好了以后可以戴到头上玩。这 个班里有个小女孩,是全班最小的。她按照纸带上现成的印子 粘好头饰后,戴到头上,发现头饰太大了,一下子滑到脖子上。 这时,她看着别的孩子已戴着头饰玩起来了,显得很着急;她 用眼睛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但是老师没有走过来, 只是远远地看着她,对她笑着点点头。 老师的动作和表情使女孩明白老师不会过来帮她做,老师 希望她自己解决。女孩低下头继续摆弄头饰,她不时地抬头看 一眼老师,老师每次都报以微笑。老师的关注使女孩坚持探索。 她尝试着用各种办法来使头饰适合自己,摆弄了许久,还是没 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小脸憋得通红。她求助般地看老师。 这时,老师在远处用手对她做了一个 “折叠”的动作,姑娘 马上明白了,她把头饰的带子折叠了一小段,弄短了,高兴地 把它戴在脖子上。老师在远处朝小女孩笑着点了点头。
答案:(1)游戏最重要的一点, 即孩子们 在游戏中自主的、 欢愉的体验。 (2)本案例中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 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 ,成了外部强 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3)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 本案例中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 游戏被 当成了工具。真正的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的 游戏。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幼儿再 做游戏的愿望。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是教 师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 要掌握结束游戏的恰当时机,即在儿童的游 戏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游戏。
案例8
以“我的家真美丽”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先引 导小朋友们谈自己家附近的各种游乐场、商店、超市 等设施,同时在建筑区里投放了大家一同制作的各式 屋顶、招牌、数字牌、秋千、滑梯、果树、草坪等材 料,然后,教师在建筑区建了一幢孤零零的住宅楼, 引导小朋友美化这里的周围环境。.................. 小朋友们搭建的小区环境新颖漂亮、别具一格,充分 显示出小朋友们的独特创造力。 请结合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基本原则的有关理论, 分析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案:(1)改教师采用的是合作游戏策略,这是一种常用 的游戏指导策略。(4分) (2)合作游戏策略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 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教师可以根据游戏情境的需要 对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做出应答性的反馈,也可以偶尔提出问 题,对于教师的建议,儿童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6分) (3)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传授游戏的方法,而是以一 个与游戏情境相关的“乘客”的角色身份介入,引导幼儿合 理地展开游戏情节,使儿童在无意识中接受指导,充分发挥 了儿童在游戏的积极性,体现儿童是游戏的主人。(6分) (4)合作游戏策略的关键在于把握介入游戏契机,教师必 须严格按照所扮演的“角色”采取与“角色”一致的规范行 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