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2.3.4.5.6.7.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9.10.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14.向。
15.游戏常规: 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3、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1.2.3.4.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1.2.3.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4.1.游戏提2.3.4.5.5.1.2.3.4.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6.7.还应做到“全面”。
6.1.2.3.工作4.定为辅。
7.1、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1.2.3.4.5.9.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1. A.B.C.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主题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D.2 .3.4. 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10.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11.简述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
1.2.3.4.5.12.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鼓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是儿13.简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2.3.4. 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1. 2.3. 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15.简述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及教师的身份。
1.2.3. 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16.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课件)1.2. 对物品的假象即以物代物3.4. 内部规则。
17.1.2. 对游戏主题——3.4. 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18.1.2.3.4.5.19.1.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20.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有表演性2.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动、有感情的表演。
三、论述题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活动在儿童发展心理中起主导作用2本能论3决定性作用。
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这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与长处。
2.3.:一、家庭因素(1)1.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2. 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2)家庭结构和气氛戏发展的根本保障。
(3) 1.2.二、儿童伙伴1.2.的影响。
三、大众媒体(1)(2)四、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的倾向。
4.5.1.2.3.4.“教”的速度6.7.一、指导以观察为依据游戏指导是在游戏中对儿童施加的影响,1、2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1、以自身为媒介2、以材料为媒介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三、确定指导的时机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以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
儿童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1. 教师在班级中对儿童游戏的过程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但必须立足于对全体儿童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对个别儿童游戏的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儿童2. 教师是在照顾全体儿童的同时,注重对儿童个体的影响。
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在集体形式的教学游戏开展中)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儿童身上,特别是在儿童的自由自选的游戏开展中,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1.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
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
2. 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8.试述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1.2.3.4.养儿四、案例分析题 1.张老师在带领幼儿参观火车站时,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事物,回去以后马上组织幼儿玩“火车站”的游戏,结果发现幼儿很没兴趣,游戏情节也很单调,只是进去摇动几下“车厢”,按了几下喇叭。
第二次组织“火车站”游戏前,老师引导幼儿讨论了火车站上人们的活动及活动的意义,并亲自担任“火车站站长”,在游戏过程中以“站长”身份引导孩子们发展游戏情节,解决游戏中产生的矛盾。
结果大家玩得非常投入,而且玩了很长时间。
试述角色游戏的指导,运用角色游戏指导的原理分析第二次“火车站”游戏成功的原因。
2.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乙,在他旁边玩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的又一次到来。
由此,王老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不但没有去干预,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结合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的原理分析王老师指导本次游戏的合理之处。
3.在“航海”游戏分配角色时,大多数幼儿都想当“船长”,这时王老师让幼儿回想自己曾看,除了船长之外,船上还有很多有趣的职业,如船长助理、船员、无线电话报务员、领航员等,他们肩负不同的任务。
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吸引力,在协商中完成了角色分配。
游戏过程中,王老师发现“船长”主意多,会支配别人做事,但态度生硬,就以航海督察的身份提醒他说,“这个船长真能干,要是说话和气些,大家干活就更有劲了。
”游戏结束时,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游戏的不足之处,表扬了游戏中的高水平的表现。
请结合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理论,分析王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老师直接参加了游戏,扮演了角色,,对“船长”进行个别教育。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过程中,,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科学指导。
(1),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2),儿童玩角色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
但在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儿童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
(3),进行个别教育,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等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了解情况给儿童以帮助或指导。
(4),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任务之一。
教师可直接参加儿童的游戏,扮演其中的角色,即以游戏者身份或角色身份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在第六章有详细阐述,从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运用这种指导方法需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和水平灵活把握。
(5),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是教师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掌握结束游戏的恰当时机,即在儿童的游戏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游戏。
4.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
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
指导言行如下: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
(没有具体身份)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