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
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
但洞中的人并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
由于众人已经习惯,因此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人想要脱离“困境”。
直到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转过头来,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炫目的光亮。
他克服了最初的刺眼的痛苦,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一切。
他庆幸自己的解放,并怜悯自己的同胞,于是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
但这个从光明回到黑暗的人却被他的同胞们嘲笑,认为他在外面弄坏了自己的眼睛不合算,在也看不清墙上的影像,在关于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激烈争辩中,他被不断激怒的人群怀恨,并且最终被他们用乱棍打死。
从这个明显影射着苏格拉底最后命运的故事里,不难看出柏拉图柏拉图对严峻的人类实际状态的关注。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走向被拯救的进步神话。
”这个比喻更在显示着这样一种关系: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
作为一个习惯了理科基础学科学习而又没怎么学过哲学的学生来说,我对这个比喻的最初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惯性,从自然的二分理论里面得到的一些感悟。
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但后来想想,觉得这对于理解囚徒们得心理,并且尤其是对理解柏拉图的这个关于洞穴比喻的意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所谓自然的二分理论,是把自然机械的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二是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
作为意识中理解的自然是事实的自然,他本身包含了事物的一些为我们所感知的特性,如质地、颜色、热度等;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则是推测出的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比如我们说火发热是由于它在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等。
之所以可以这样表达,是因为在基础科学中,人们基本上都无动于衷的默认这样的理论:当自然在感觉意识中向我们显露时,不把自然拖进与心灵的关系中就不能对自然作出一个完美一致的解释。
也正由此,二分的自然又通常在人们的心灵上汇合,表现为某种显现自然的流出物。
所以说的简单些,二分的自然也就是事物的原因和心灵对原因的反映。
回到“洞穴”的比喻中来。
在洞穴里,人们所看到的洞壁上的影像可以算作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也就是心灵对原因的反映。
按传统的二分理论,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其原因的探索,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得到一个完美的解释。
然而洞穴里的人们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有人想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去听,而要说那人是个疯子。
这种现象,可以很好的说明囚徒们的无知,就像房龙的《无知山谷里》的村民——或许房龙的《无知山谷》也就是据此改编的,但我更想说的是按照二分理论所探讨的现象与原因的关系,也就是前文所讲的,它所显示的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的关系。
有人说,把图书馆的书全部都烧掉,只留下一本,就可以重建整个图书馆,这本书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因为在后人所研究的许多问题中,在柏拉图那里都已经又了雏形。
在“洞穴”的比喻中,挣脱锁链的人走出了洞穴,找到了洞壁上影像的原因,看到了太阳下真是的一切,这也正是他对无知的突破,对真理的探索。
它在后人的眼中,似乎总有着这么一个暗示,即要保持住对事物的敏感度,不要因习惯了它而对其默然视之,而是一定要不失时机的去探求它,去寻求真理的源泉。
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我们绝不能麻痹自己的双眼,努力探索才是正道。
而这种动机,也正是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想把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作是自然的二分理论的起源。
要知道,自然科学自产生至今,
二分理论就不折不扣的指引这人们不断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去索求世间的真理。
在这一路上,柏拉图真是为人类指明了方向。
他使得精神世界不再与非精神的事实世界对立,而同样也成为一个真是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至今仍很不完善;他也使得与之对立的普遍经验世界,因其为借助想象、完全由不在同一层面上的混合材料组成,而丧失了存在的独立性。
而真正的勇士克服千难险阻去追寻它的真谛,才使得世间的一切事物得以统一。
同时,由经验构造的自然和真实的自然也在哲学的高度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不再永久的隔离。
“由此,自然为我们进行抽象,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什么样的震动范围,并得到了让心灵得以完美的解释。
”
这一次我故意避开传统的看待这个比喻的方式,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学科特点来考虑它,一是觉得这个比喻实在是一个只得思索的问题,第二则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确实感觉到柏拉图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从这个侧面了写,也是为了想从这个侧面,借助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说明柏拉图的伟大,和他的思想的伟大。
“洞穴比喻”
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
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