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郝俊慧叶昌前2005-06-19 17:1010月8日,各大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第三套节目)今起正式改版,对原有34个栏目进行了调整,减至22个。
开创了中国综艺节目先河的央视名牌栏目《综艺大观》成为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
”这档融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为一体,有着14年历史的综艺节目,在捧红倪萍、周涛等多个主持人后,终于成了昨日黄花。
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0月24日落下帷幕的《非常6+1》特别节目——《梦想中国》,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全国选秀之后,来自上海的王思思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大奖——金蝶奖,同时环球唱片将把她全新包装推向市场,至此,又一个由全国电视观众实时投票推选出“全民偶像”诞生了,这种新生代互动全民造星式综艺节目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由这两个内容形式截然不同的综艺节目之命运来看中国综艺节目十四年变迁,我们发现,在内部元素、形式形态、运作方式、经营理念上综艺节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已经不仅仅是“综合才艺”的表演,其外延已经扩大到了整个综合娱乐节目,可以说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电视娱乐节目就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
综艺节目从大的类型方面来讲有现场晚会型和栏目型两种,小的内容形式方面包括歌舞表演、游戏、曲艺、访谈、速配、真人秀等等,凡娱乐艺术的内容无所不包。
如果我们从这个概念范畴出发来看这十几年综艺节目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综艺大观》的开播,这是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鼻祖,标志着电视“晚会时代”的开始;第二阶段是96年起风靡一时的《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让人们初次接触到游戏娱乐综艺节目;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综艺节目逐渐由以前的嘉宾表演型向全民互动型转变,98年开播的《幸运52》通过竞猜加奖品,掀起了一番益智类节目的高潮,也开创了综艺节目的第三阶段——益智时代;第四阶段出现在近两年,像《欢乐英雄》和《非常6+1》这样全民参与的互动性节目逐渐成了荧屏的主角。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综艺节目在短短的十几年出现如此快速的转变呢?1、时代的变迁带来受众需求的转变电视节目的兴衰是与整个大时代背景相契合,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全面拉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落后,对电视节目没有太高的要求,贫乏的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使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成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所以当集曲艺、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综艺大观》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的确以“小春节晚会”的姿态吸引了不少观众。
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新闻媒介改革最重要的十年,电视技术迅速发展,有线、无线的同城之争开始上演,卫星传播技术打破了电视的传播界限,频道越来越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很难再固定在一个台上,传统的小晚会已经不是唯一的娱乐选择。
国家开始推行双休日,一年当中,国民有1/3的时间在休假,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电视消费,因此满足观众休闲时光对电视的消遣需求,最大化的占有一周当中的收视份额,成为了很多卫视的周末战略核心。
尤其是到了90年代后期,商品市场逐渐细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消费行为的变化使电视的受众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开始从“大众”走向“分众”。
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爱好的受众对电视内容有了不同的需求。
于是,晚会类综艺节目开始分化,由以前大而全的综合型节目根据内容分化为不同的类型节目,比如《同一首歌》和《周末喜相逢》,同时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国家大事,关注那些直接与自己生存发展有关的时事,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够有一种娱乐方式,来解除心中日益增加的焦躁,因此以娱乐为主导的栏目型综艺节目也开始兴起,像《欢乐总动员》《快乐大本营》等高收视率的游戏类娱乐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的主打节目。
但由于各个电视台随之而来一窝蜂的克隆此类节目,使游戏类娱乐节目迅速沦入了庸俗和类同的怪圈,收视率也逐渐下降。
新世纪以来,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娱乐和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平等参与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希望可以更多的参与这个社会,单纯的娱乐搞笑不再是看电视的唯一要求,再加上网络的兴起,国外和港台的综艺节目可以同步在网上下载,人们的信息来源更为多样化,观众视野进一步开拓,对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益智节目以其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消遣性、竞技性恰逢其时的占有了荧屏,象《幸运52》和《开心辞典》的益智类节目,以其亲和力的主持人、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题目、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参赛选手,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平民由媒体说教对象变成了服务对象,受众的中心地位得到确认,这种角色的转变虽然已经在以往的节目中得到了体现,但是在近几年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以往的益智类节目虽然也有互动和观众参与,但是手段和形式却较为单一,因此综艺节目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平民化更为明显,全民参与节目提供的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一个可以充分拓展的时空。
近期两个最为火爆的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其收视率和影响力超过以往任何一个节目,其原因就在于广泛的参与性使得观众和电视的关系更加紧密,观众随时都可以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当中。
2、电视经营理念的转变带来节目形式的变化90年代初,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尚未最终确立,最初的电视综艺节目大都由电视台自己举办,没有什么商业目的,也因此总是过于强调节目要寓教于乐,小品、相声总要体现一定的主题,要与人民的生活有直接关系,要对社会的国计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为了照顾全体观众,一台晚会式综艺节目要涵盖各种曲艺表演、歌舞、游戏等等节目类型,要求雅俗共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化理论往往找不到适合的表达方式,媒体生产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严肃=精品”成为当时做节目的指导思想。
92年开始的新闻改革,使新闻媒介双重性质得以确立,新闻媒介开始在经营上走向市场,同时注意力经济、娱乐经济的升温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开始发生转变,电视的制作理念也随之不同。
作为企业经营的电视台必然要注重经济效益,这即表现在对收视率的看重,也表现在对成本的重视。
提高收视率最为直接的办法是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而要想在满足受众不同而且不断变化的娱乐欲望,就必须有多种不同编排形式不同种类的综艺节目,对于单个电视台的制作者来说,成本未免过大,因此制播分离成为近几年电视制作的新趋势。
而近几年资本传媒热和传媒娱乐热寻求经济增长点的行为也极大的刺激了娱乐综艺节目的扩张和繁荣。
在众多的节目形态中,综艺节目以其休闲娱乐的形式和对意识形态要求的相对松泛,使其相对其他类型节目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开放度,也受到资本投资单位的认可,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各种综艺节目的制作中来,这也是最近几年各种形式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电视制作模式的转变影响了节目制作的理念。
现在节目基本上都采用制播分离,这就使得制片人除了对收视率负责之外,还要对整个节目的收入和成本负责。
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快乐大本营》是湖南电视台最早采用准制片人制的节目,制片人汪炳文本身就是一位艺术家,深谙节目的创作规律,编导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又以青年人的视角来制作节目,这就使《快乐大本营》有了不同其他节目的风格,从而开启了湖南卫视的“娱乐立台”之路,而且这种请几个嘉宾游戏的费用要远远低于传统式的晚会综艺节目请大牌明星的费用。
有的节目制片人还要对自己节目的广告负责,在节目播出之前,必须找到愿意投放自己节目的广告商,因此节目形式和内容不可避免的要受这方面的影响,互动式全民参与节目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一阵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参赛人选上有70多岁的老太太,下有16岁的高中小女生,参赛区域横跨四省,武汉、成都、长沙、南京正是中国平民娱乐最为发达的区域,此种影响力广泛、广告传播隐性的节目无论从年龄覆盖还是地区覆盖上都是广告商最为青睐的。
3、主持人的传播理念逐渐得到认可一档综艺节目能否成功首先要看的是它的主持人是否合适,主持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的执业者,他在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与大众直接平等的进行传播活动,是媒介与受众交流情感、沟通讯息的中介。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与节目有着天然接合性的主持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节目推向成功。
现在我们所知最早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是在综艺节目中亮相的,弥尔顿.伯尔勒,埃德.沙利文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度出现在观众面前就是在1948年6月开播的综艺节目《明星剧场》和《城中大受欢迎的人》中,从而使这种新的节目形式迅速风靡一时。
但是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却较西方延迟了半个世纪。
只有进入80年代,中国的广播电视发生深刻的革变,大众转播所具有的社会性与人际性才得了从新认识,传播中人的因素得到充分注重,主持人的概念开始与播音员分开,在节目中的地位逐渐转变。
随着90年代电视时代的真正到来,一个好的电视节目的框架要由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来支撑这一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好节目会打造出金牌主持人,优秀主持人打造出金牌栏目,已经成为大家认同的一种发展趋势。
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因其内容和形式对主持人的职业素质与传播理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主持人,像《综艺大观》的倪萍,《同一首歌》的亚宁。
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栏目的特性不断转变。
在一些游戏娱乐节目中,主持人不单单是节目的串联者,嘉宾也不再是唯一的表演者,主持人本身也成为节目中一个重要的娱乐因素,他是整个节目娱乐的核心,像《幸运52》的李咏,如果没有他的主持,这档节目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益智类节目罢了,但现在更多的人把它看成是一档开心的娱乐节目。
此类节目主持人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可以说他们能决定这档节目的生死,主持人明星化也大多是出自此类节目。
但是在一些全民性参与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自动退化,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参与者,使节目具有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内容。
同样是李咏,在《梦想中国》中,虽然他仍然是风度潇洒,幽默风趣,但是因为此档节目是以满足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愿望为基调,表现的是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过程,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李咏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那些你身边的人是如何表现自我的,主持人固然可以对此类节目锦上添花,但已经不是必要因素了。
时至今日,综艺节目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主导形态之一,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成为最为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但我们同时要看到,这几个阶段中,各个电视台生生死死的综艺节目数以百计,除了少数精品节目一直保留下来以外,大多数综艺娱乐节目寿命都非常短暂,其原因也大同小异:一是克隆明显,很多节目形式是从欧美或者港台综艺节目简单复制而来,其内容和形式完全没有考虑中国受众的接受程度,完全缺乏创新想法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