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介绍
冲压成型缺陷表现形式
• 1)外观——外表面上的微小缺陷都会在涂漆后引起光 线的漫反射而影响外形的美观,因此不允许有波纹、暗 坑、擦伤、划伤等破坏表面美感的缺陷。覆盖件上的装 饰棱线和筋条要求清晰、平滑、左右对称和过渡均匀。 暗坑CAE分析不出,只能在调试时发现。 • (2)强度及刚度——由于其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会 使某些部位刚性较差,导致制件变形。因此外表件的刚 性要求不可忽视。检查覆盖件刚性的方法,一是敲打零 件以分辨其不同部位声音的异同,另一是用手按看其是 否发生松驰和鼓动现象。CAE分析不能比较,只能限制 变薄率上控制。
压合:有翻边线向内移动现象
二、覆盖件冲压成形特点
3、冲压成形技术的特点
冲压成形技术是以大位移、大变形为特征的塑性变 形过程,是依靠金属的塑性流动及硬化完成特定的产 品形状及功能,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易于批量化生 产的特点。 但由于车身覆盖件形状复杂,成形过程影响因素 多,同样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压缺陷,如起皱、开 裂、回弹等。 在A区的车身表面件还对暗坑、冲击线、滑移线, 擦伤、划痕等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 (3)产品精度——由于冲压零件不同于机 加工产品,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公差要求, 产品的形状精度直接影响相关件的搭接、 焊装及整车的装配精度。 • (4)为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冲压件应有一 定的安全裕度。比如变薄率允许达到25%, 但一般设计不超过20%。分析各处变化由 哪个部位引起的;安全裕度有分析软件, 但时间太长,一个普通件,要计算150次, 每次1.5小时。
解决措施:
分析产生的时间,原因,与模具相对应的部 位,及材料的变形程度通过控制材料流动加以 解决。 压料面设计合理,尽量接触面大,减小滑移 趋势。外板控制滑移线,主要控制材料流动。 翼子板上部设主附拉延筋。
冲压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
• 拼焊板:在成形过程中,强度较低一侧趋向强度高的一侧移 动,通过调整拉延筋阻力(和焊线位置)控制拼焊线的移动。 焊缝处易开裂,薄厚板过渡区制件表面产生波纹。 • 高强度、超高强度钢冲压:减少成形整形工序,有较平工序 也难达到理想效果。必须考虑回弹。 • 热成型技术:可达800℃以上,一般在400 ℃进行成形,目 前使用的CAE不能分析。一汽迈腾,有13个件是加热成形件 • 高压胀型技术:一汽速腾,有18个件是管形件,用胀形完成 • 硬质铝合金:注意拉延前的成形性,大红旗车身用铝合金件
冲击线及滑移线
成形冲击线是影响表面件质量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板料在 模腔内与凸、凹模接触所产成的痕迹可分为第一冲击线和 第二冲击线。 第一冲击线产生的原因是板料在凹模与压料圈闭合 后,受凸模作用成形时,板料流经凹模口圆角,由摩擦及 材料硬化,形成的痕迹。如凹模口圆角R值较大(一般超 过R8冲击线减小),且光洁度较高,划痕会比较轻。 第二冲击线主要是板料在模腔内与上下模的凸R发 生相对位移所产生的划痕,通常要比第一冲击线要轻。 滑移线是板料在成形初期与凸模的高点接 触时,产品脊线区域已产生塑性变形,如前后两侧在成形 后期得不到有效控制,非常容易使板料沿脊线向上部滑移, 形成外脊滚线,严重影响外观质量。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 3、尺寸超差 • 车身覆盖件通常是由3 ~5序冲压成形,其中涉及修边、翻边, 定位、压料等多种因素,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制件在焊装、白 车身匹配等环节出现缺陷。 • 判断零件是否存在尺寸超差,同检测手段密不可分,无论是 检验夹具、测厚仪、三座标测量机,关键是要找出导致制件超 差的原因,同时应注意所分析的零件要有代表性,在模具或检 测设备上的稳定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为保证尺寸精度,切边的边缘压料面必须大于10mm。德国理 念,消除单件变形产生的综合变形,人为造成单件变形(凭经 验确定变形量),来保证总成或装配尺寸精度。包合件:一次 将车门内板在产品基础上,向内侧变形2.5mm,消除包合件变 形,保证总成合格。 • 在检测制件时,先不夹紧制件,查看各部位偏差是否超差, 进行尺寸超差分析比较好。
安全事故:
危害很大 发生安全事故,公司遭受经济损失 而自身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四、冲压生产中的问题
安全事故
• • • • • 一只右手掌 两个人的右手四指 一个人的左手四指 一个左手大拇指 一个被模具车撞伤
四、冲压生产中的问题
安全事故
工艺设备技术人员等非操作人员实例 • 一次天车大轮掉下一块砸到安全帽边上,擦伤上臂 • 一设备技术人员将脾摔裂 • 天车吊板料偏滑下将脚砍伤 • 不走人行道,拐弯处被叉车撞伤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2、起皱
应对措施: (3)提高压料力,调整拉延筋、冲压方向,增 加成形工序、板料厚度,改变产品及工艺造型以 吸收多余材料等方法是解决皱纹的主要手段。油 底壳类产品,减小高度差、减小斜度或二次拉延 、调整冲压方向、在工艺补充面上增加余肉。材 料越厚越不易起皱。 (4)翻边整形产生:无约束不易解决,在拉伸 时考虑,利用反筋。
车身覆盖件基本上是通过冲压的手段生产的金属薄板 类零件,材料主要为深冲钢板,铝合金,高强度钢等。
二、覆盖件冲压成形特点
2、冲压工序内容
(1)冲压工序分类:
通常:落料 拉延 修边 冲孔 翻边 成形 整型 特殊:翻口,墩粗,卷圆,压合,较平
(2)部分冲压工序注意点
切口拉延:例如:侧围后尾灯口采用切口拉延,一般距 成型到底5mm处切开,但刀口在距成型到底8mm处接触板 料。
一、冲压工艺分类
分离工序:也称冲裁,其目的是使冲压 件沿一定轮廓线从板料上分离,同时保证 分离断面的质量要求 。
一、冲压工艺分类
成形工序的目的是使板料在不破裂的条 件下发生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 的工件。在实际生产中,常常是多种工序 综合应用于一个工件。
二、覆盖件冲压成形特点
1、车身覆盖件概念
暗坑的解决措施:
在调试过程中由于气垫压力不稳,也容易导致塑性变形不均 匀,可在拉延结束时,增加3 ~5秒的延时保压处理。 在拉延后工序,由于修边镶块、翻边镶块着色不均匀,造 成局部压料不实,导致修边或翻边时材料流动,即使增加压 料力也无法解决,也是暗坑产生的常见因素(压料区不能小 于10mm)。 在用油石对型面进行蹭光时,应交叉进行逐步推进,可将型 面分成几部分依次进行蹭光。全部完成后进行淬火。对淬火 后的凸模型面进行检查(刃口尺、研板)。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1、拉裂
应对措施: (3)在成形过程中,通过减小毛刺,增大凸模R, 凹模R,加大侧壁拔模斜度,过拉延、预存料, 调整走料状态,润滑状态,降低压料力,提高材 料拉伸性能等等,都是防止裂纹的有效方法。 (4)形状差别大,流料不一致,解决流料:裂纹 平行走料方向,呈月牙形,弯的侧面流料快,直 的一侧流料慢。
冲压工艺简介
课程目的:对冲压工艺深入了解
目录
一、冲压工艺分类 二、覆盖件冲压成形特点 三、冲压模具开发工艺流程 四、冲压生产中的问题 五、常见冲压缺陷及消除方法 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七、冲压工艺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冲压工艺认识
冲压工艺是什么
安全、质量、ຫໍສະໝຸດ 效率、成本一、冲压工艺分类
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 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 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 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 冲压主要是按工艺分类,可分为分离工 序和成形工序两大类
4、表面缺陷
• 通常车身内部冲压件的外观质量不做等级 评定,但对外表面件却有极严格的要求, 不允许有A类及B类缺陷,并达到要求的评 定等级,因此,诸如划伤、擦痕,暗坑, 冲击线都有严格的限制。
暗坑的解决措施:
•
• • • • • • •
暗坑产生的原因较复杂,设计、制造、调试及冲压生产的 不当都有可能诱发暗坑的出现。 在设计上应系统分析对零件的变薄率,应力、应变关系, 了解在变形区所产生应力梯度的等级,尽量保证产品塑性变 形的均匀性。应力突变处易产生暗坑。 当产品形状导致的材料流动不均匀,局部多料时,宜增加 工艺补充形状。 A柱:过渡棱 降低(过渡凸台降低)降低0.1-0.2 将凹坑部位模具用火焰烤一下,模面作微量变化也可减小缺 陷 。 车门扣手采用负间隙解决暗坑。 调试过程中,暗坑位置不固定,一般是气压不稳造成的。 淬火也是造成表面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2、起皱
起皱、侧壁内凹、波纹等现象是压缩失稳的 表现形式,不但影响零件的表面质量,也会对模 具造成不必要的磨损。通常可分为失稳类皱纹和 堆积形皱纹,受零件形状及破裂因素的制约,解 决起来比较困难。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2、起皱
应对措施: (1)失稳皱纹是由压应力引起的皱纹,主要由于 毛坯悬空时间长,板料在成形时受不均匀拉伸力、 压缩力、剪切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厚度方向上失稳 。压应力达到一定时皱纹与压应力垂直;不均匀拉 伸皱纹与拉应力平行;剪应力造成皱纹,力与皱纹 成45度角。侧壁皱纹是由剪应力引起,解决,在另 一方向增加拉应力,消除剪应力。
汽车车身的冲压类零件通常根据其装配关系可 分为内、外覆盖件及骨架类结构件,其中车身部 分约70~100个件,底盘部分约15 ~25个件。 按车身零件的外观质量要求,通常根据其不同 的位置及功能,分为A区表面,B、C、D区表面等, 并根据其相应的要求,判定冲压件是否合格。
二、覆盖件冲压成形特点
根据车身覆盖件的生 产特点,其表面质量的 缺欠等级可分为A类、B 类及C类缺欠 。从而对 其进行检查和验收。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1、拉裂
拉裂和局部缩颈是拉伸失稳的主要表现形式, 拉裂严重时肉眼便可看出,但无论是微裂纹还是 明显拉裂都将影响产品的正常工作,导致产品报 废。
五、常见冲压缺陷的消除方法
1、拉裂
应对措施: (1)冲压成形时产生的裂纹有很多种,解决的办 法也并不相同,首先应了解拉裂的位置及原因。可 以从应变分析 解决:工程应变取对数是真实应变 (2)CAE分析可以通过成形极限图及制件的变薄 率来分析裂纹产生的时间、位置,从而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