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自然地理》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 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层 逆温 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地形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积 逆温 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暖 逆温 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低压
高压
高 低压 空
高压 冷却
低压 受热
等压线高凸低凹
高压 地 面
冷却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某地太阳能的多寡
原理应用
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 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二、热力环流











一 水 平
面 气 压 差

大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应用
温室气体 大量排放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大气逆辐 射增强, 保温作用
增强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2. 热力环流 实例 城市风 城市热岛效应
B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第一部分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一 水 平
面 气 压 差
温压关系

大 气 的 水
1. 气压带和风带 三圈环流
地球自转 使其偏
极锋
90N 极地高压带(热力)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动力)
60N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动力) 赤道低压带(热力)
30N
东北信风带
赤道
3. 世界气候类型
第二部分
1. 气压带和风带
1.1 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1.2 季节移动
1. 气压带和风带
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 摩擦力)共同作用,风 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近地面风向
第二部分
气压带和风带
1. 气压带和风带
单圈环流










假设1. 地球不自转

假设2. sun直射赤道 假设解除
成 气
季 风
假设3. 下垫面均一
回归现实
压 中
环 流

气压带和风带 整体季节移动
第二部分
1. 气压带和风带
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可以减小风速
第一部分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空风向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 (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
作用: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 到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 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从而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 夏季气温低,空气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应用
逆温的形成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 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称为逆温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气压带和风带
1.1 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1.2 季节移动
2. 北半球气压中心 2.1 气压中心的形成 2.2 季风环流
高压
低压
3. 世界气候类型
单圈环流
低压
高压
冷热不均 使其动
第二部分
1. 气压带和风带
1.1 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1.2 季节移动
2. 北半球气压中心 2.1 气压中心的形成 2.2 季风环流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 比。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始终与水平运动物体方向保持垂直。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应用
温室大棚
烟雾防冻
果园铺沙
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间地面辐射损 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防御霜冻。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小结
大气的削弱作用
白天,大气层 相当于地球的
(遮阳伞)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夜间,大气层 相当于地球的
( 棉被 )
大气的保温作用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2. 热力环流
温压关系
第一部分
2. 热力环流 实例 海陆风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海风
陆风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的曲线是
日较差
A.①√
B.②
膜内
C.③
D.④
膜外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对接高考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接高考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 “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2~3题。 2.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对接高考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接高考
(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
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
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气压带高低 气压相间分布;
气压带和风 带相间分布。
2. 北半球气压中心
2.1 气压中心的形成
2.2 季风环流
3. 世界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 太阳直射点 季节移动而移动
第二部分
1. 气压带和风带
1.1 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1.2 季节移动
2. 北半球气压中心 2.1 气压中心的形成 2.2 季风环流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应用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 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