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第七章2019

遗传学第七章2019


❖ T2-phage的性状:

野生型: r+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

突变型: r-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晰
❖ E. Coli的性状:

B株突变→B/2株抗T2-phage
❖ phage 野生型h+:能侵染E. Coli B株,不能侵染B/2株

突变型h-:能侵染E. Coli B株和B/2株两种

h- r+ 噬菌斑小, 能侵B株和B/2株

h+r- 噬菌斑大,只能侵染B株

将两种phage杂交
❖ 将这两种phage双重侵染E. Coli B株(不能一先一后,必须是同时),这 两种phage亲本的DNA分子在宿主细胞内重组:可以形成四种基因型的 phage,接种在B株和B/2株混合培养基中,

❖ 表现为:

h+r- 半透明 大噬菌斑
❖ 枯草杆菌可以将DNA直接分泌到活细胞表面,更有利于转 化的发生
❖ 细菌细胞的转化 ❖ (一)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接触与互作
❖ 转化的第一步是供体DNA与受体细胞接触,并发生互作。受 体细菌细胞并非任何区域都允许外源DNA片段通过,而只是 在特定区域形成临时性通道,这种特定区域称为受体位点, 当供体DNA与受体细胞发生互作时,结合的部位就是受体位 点 。在受体细胞表面这种位点存在的数目是有限的,当 DNA分子浓度提高时,由于受到受体细胞受体位点的限制, 转化率也不会再提高,另外受体细胞还要处于感受状态,才 允许外源DNA进入受体。
❖ 转化率受转化片段的大小、形态、供体DNA分子多 少的影响,如肺炎双环球菌的供体DNA分子要有 800bp以上,枯草杆菌最少要有16000bp,否则, 达不到转化作用。
❖ 在供体DNA片段的数量较少时,转化率会随着DNA 分子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如果足够 多时,受到受体位点数目的影响,也不会再提高。

宜于进行遗传工程的操作。

❖ §2.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 一、噬菌体的结构
❖ 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结构非简单,遗传学研究中应用最多是T噬菌 体系列,通常应用T1~T7。它们的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似蝌蚪。
❖ ( 外P壳1和53内,含图的7-D4N)AT双偶链列分噬菌体(T2、T4、T6)头部呈六角形,为蛋白质 ❖ 子,头下的尾部包括一个 ❖ 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 ❖ 末端是基板,由尾丝及 ❖ 尾针组成,T偶列噬菌体 ❖ 将尾丝附着在E. Coli的 ❖ 表面,通过尾鞘的收缩 ❖ 将噬菌体的DNA注入 ❖ 到E. Coli细胞中。

转化试验主要用3种细菌研究:

1、肺炎双环球菌 2、枯草杆菌 3、流感嗜血杆菌。
❖。
❖ 不同类型的细菌在培养基中共培养可以形成重组型细菌,
❖ 如两个具有不同抗性的细菌群体混合培养 ,可以发现带有 双抗性的细菌。这主要是由于细菌裂解后,DNA留在培养基 中,其它细胞可以摄取这些DNA片断,使其本身的基因型发 生了变化。这种转化的发生,大约有1%的受体细胞可以吸 收外源DNA。
3.76cM

RF 615151310% 0
2091

= 6.16%
s
co
1
6.16cM mi

3.76
6.16
❖ §3.细菌的遗传分析
❖ 细菌DNA的重组有四种方式:

转化、接合、性导和转导。
❖ 这几种方式的重组有三个共同点:

①供体DNA单方向转入受体细胞。

②供体DNA在受体细胞中都形成部分二倍体。

10min便可繁殖一代。
❖ 2.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 :个体小,一般在 1µm 至几µm之间,操作管理方便。
❖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裸露的DNA分子(有的病毒为RNA分子),易受环境条

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

性问题,显隐性突变均能表现出来。
❖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
❖ 是细菌病毒。 ❖ 目前人们对 ❖ phage了解 ❖ 较多,phage ❖ 的遗传物质 ❖ 分子结构, ❖ 又分为 ❖ 单链DNA、 ❖ 单链RNA、 ❖ 双链DNA ❖ 和双链RNA。
❖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 1.世代周期短: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20min可繁 殖一代,病毒更快,不到
❖ 噬菌体DNA注入细胞以后,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不同, 通常分为两类:
❖ 1.烈性噬菌体:DNA注入宿主以后,快速复制, 组装成许多新的子噬菌体,并使细胞裂解,将噬菌 体释放出来,再重新侵染E. Coli细胞,这种途径称 为裂解途径。
❖ 2.温和性噬菌性:温和性噬菌体具有溶源性, 即不使宿主的细胞裂解,形成共生状态,随
❖ 结合在受体位点的DNA分子,经过很短时间即达到稳定状态,随后被细 胞纵向摄取,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不受培养基中的DNA酶破坏,供 体DNA在受体位点被受体DNA外切酶或DNA移位酶将双链DNA分子中 的一条链降解,并利用降解产生的能量将另一条链拉入受体细胞。

RFb.c = RFh.b - RFh.c 则为 h rb rc

在这里实际测得RFb.c = RFh.b + RFh.c


∴ h 应位于rb及rc之间,排列顺序 rc-h-rb。

那么ra在h基因的左或是右,答案是都可以,因为是环状的染色体。

(见P156图7-8)
❖ 三、λ-phage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 进入裂解途径。

❖二、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 赫尔歇将他研究的phage性状分为两类: ❖ 1.侵染E. Coli细胞时,细胞裂解形成噬菌
❖ 斑的形态,如斑的大小、斑的边缘清晰或
❖ 模糊。
❖ 2.为宿主细胞的反应,如宿主细胞的抗裂
❖ 解能力的不同基因型有不同的表现型。
❖ ❖
❖ T2-phage侵染E. Coli时:
❖ 和高等动、植物一样,phage也可以进行三点基因定位,原理同高等动、植物。
❖ 如凯泽(Kaiser, A·D,1955)的试验,对三个基因进行基因定位,这三个基因 是: S 突变体 产生小噬菌斑。

Co1 突变体 产生中央不透明,周围透明的噬菌斑

mi 突变体 产生微小(比S突变体更小)噬菌斑
❖ 将S Co1 mi × +++ → 结果见P156表7-3
24
h
r b
12.3 h
r c 1.6
h
❖ 那么, 这四个基因在环状染色体上可以有四种排列方式(P155下)
r
r
r
h
a
b
c
r
r
h
r
a
c
b
r
r
a
b
h
r
c
r
h
r
r
a
c
b
❖ ❖
是 列哪顺一序种:排 是列rch方rb还式是,h还r如c必rb,须R为F通b.此过c =需进R作一Fh步.rbc的+rRb实 F×验h.c来r为c确 r定brb,h,可rc求先得考R虑F值三。个基因:rb、rc及h的排

③基因只有整合到环状染色体上才能稳定遗传。
❖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 转化:指受体细胞通过细胞膜从周围介质中直接吸收DNA片

段,并整合到本身的染色体上,使本身的基因型和表

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 转染:离体状态的噬菌体核酸改变受体的遗传组成。是转化

的一种特殊形式。转染进入细胞的是完整的核酸,一

把这块包着丝绒的木板分别印在各

种不同的添加培养基因 上,分析各

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成,在缺乏某种

物质的培养基上不能形成菌落,或

者添加某种phage能生长,即为某

种缺陷型或抗某phage的突变型。
❖ 如,链霉素抗性突变性的筛选
❖ 二、病毒
❖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体积很小,但也有遗传物质,也可以 繁殖后代。病毒是靠寄生生活,根据宿主的类型又分为三种 病毒: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类。噬菌体(phage)

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
❖ 5.便于研究基因重组 :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可以进行精密的遗

传学分析。
❖ 6.便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易于

进行基因定位、结构分析和分离,基因的表达调控也

适于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7.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染色体结构简单,没有组蛋白和其它蛋白的结合,更
❖ 莱德伯格(Ledeberg,J)等人设计的印影培养法就是鉴定
突变的一种方法:先将待测的细菌在母板培养基上培养成菌 落,母板上采用完全培养基,也不添加抗菌素和phage,突 变型和野生型均可繁殖,菌落培养成以后,用一 块比培养基
略小的木板,包上一层严格消毒的丝绒布,印在母板菌上,

母板上的细菌吸附在丝绒布上,再
❖ P1-phage代表P类噬菌体, ❖ 这类噬菌体的DNA进入 ❖ 宿主细胞以后不整合到
❖ 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 独立存在和宿主共生。
❖ 这两类噬菌体的共同特点是不大量复制、转录和翻译,这类 噬菌体往往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表达,产生阻遏物,使 其它基因被关闭不能表达。
❖ λ-phage通过一些 ❖ 诱导因素如紫外线(UV)、 ❖ 温度改变、烈性噬菌体的 ❖ 诱导,可使关闭的基因 ❖ 表达,成为烈性噬菌体,

般不整合到受体的染色体上。
❖ 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起转化作用的DNA
相关主题